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殺威棍的意思、殺威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殺威棍的解釋

見“ 殺威棒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殺威棍"(也常寫作"殺威棒")是中國古代一種特定的刑具和刑罰方式,主要用于公堂之上對新到犯人進行威懾。其核心含義和特點如下:

  1. 定義與用途: "殺威棍"指舊時官府對新收押的犯人施以的一頓棍棒,目的是挫其銳氣、滅其威風,使其懾服于官府的權威,不敢在審訊時狡辯或反抗。它并非針對具體罪行的懲罰,而是一種下馬威式的威懾手段。

  2. 詞源與構成:

    • “殺”:此處意為“削弱”、“消除”、“壓制”。
    • “威”:指威風、氣焰、銳氣。
    • “棍/棒”:指行刑用的棍棒。 合起來,“殺威棍/棒”即指用來壓制犯人威風、氣焰的棍棒及其所代表的刑罰。
  3. 曆史背景與實施場景: 這種刑罰常見于中國古代的衙門、監獄。新犯人(尤其是被認為桀骜不馴或有身份的犯人)被押解到後,往往先不問情由,按例責打數十棍棒。此做法在明清小說(如《水浒傳》)中有生動描寫,反映了當時司法制度的嚴酷和以威權壓服的特點。例如,《水浒傳》中林沖、武松等好漢初入牢城營時都曾遭遇“殺威棒”。

  4. 引申義與文化影響: 在現代漢語中,“殺威棒”一詞常被引申使用,比喻為了震懾對方、使其服從而采取的初步嚴厲措施或下馬威。例如:“新官上任三把火,他這第一把火就是給下屬們來了個殺威棒。” 這體現了該詞從具體刑具向抽象威懾手段的語義演變。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殺威棍(又稱“殺威棒”)是古代中國監獄中對新到犯人實施的一種威懾性刑罰,主要用于打壓其氣焰,便于後續管理。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作用

殺威棍是木制刑具,最初源于宋代牢獄制度,尤其在《水浒傳》中被多次提及。其核心目的是通過肉體懲罰震懾犯人,迫使其服從監管,防止反抗或滋事。

二、曆史與制度依據

  1. 宋代起源:據文獻記載,宋代牢城營接收新囚犯時需執行“太祖武德皇帝留下舊制”,即對犯人施以一百棍棒。
  2. 執行規則:若犯人在發配途中患病,可暫免刑罰,但補打與否由獄吏決定,成為索賄的借口。

三、種類與威力

根據描述,宋代殺威棍分為三種:

  1. 普通柳木棍:用于輕微懲罰,傷害較小。
  2. 三棱木棍:重約12斤,粗端為三棱柱,殺傷力較大。
  3. 灌水銀棍:中空灌水銀,一棍相當于普通五棍,可擊碎千斤石獅。

四、實際應用與規避手段

  1. 賄賂現象:犯人常通過賄賂獄吏減免刑罰,如林沖花錢免去一百棍,而武松因性格強硬選擇硬抗。
  2. 威懾效果:據《水浒傳》描述,一百棍可緻人“七死八活”,甚至比死刑更痛苦。

五、文學與文化影響

該刑罰在元雜劇(如關漢卿作品)及明清小說(如《水浒傳》《醒世恒言》)中頻繁出現,成為古代司法黑暗與階級壓迫的象征。

殺威棍不僅是古代刑罰工具,更反映了封建牢獄系統的權力運作模式。如需了解更完整的分類或曆史細節,可查閱《水浒傳》相關章節或宋代司法制度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岸埽懊憦白意部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層楹長列承包商逞頑晨妝楚囚相對呆鄧鄧蛋糕大小戴大着作掇飾笃勤範防方潰舫人富實混通節俠京倉大使金龜壻絕世炕床龛世刲刳浪遊靈胥陸道命悭内潰披秉前行情面清氣秋天攘善森冷上平身瑞事機噬齧手誨水牌殊文私衙宋朝頌儀燧象呒淘成推鞫沃瀛五牢仙菜香辇謝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