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瘋病人憐憫被劫殺的君主,認為比自己還可憐。厲,麻瘋病。《韓非子·奸劫弑臣》:“諺曰:‘厲憐王。’此不恭之言也……故劫殺死亡之君,此其心之憂懼,形之苦痛也,必甚于厲矣。”
“厲憐王”是一個源自《韓非子·奸劫弑臣》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字面釋義
深層含義
成語通過對比麻風病人與君主的命運,諷刺了君主表面尊貴實則危機四伏的境遇。韓非子引用諺語“厲憐王”,指出被劫殺的君主身心痛苦遠超麻風病人,暗含對權力鬥争殘酷性的批判。
使用場景
多用于感歎高位者(如帝王、權臣)的悲劇性命運,或借古喻今讨論權力與風險的關系。例如,南唐後主李煜的遭遇常被視作“厲憐王”的典型。
延伸思考
該成語揭示了古代社會對權力本質的反思:看似至高無上的君主,實則可能因權謀、叛亂等陷入比疾病更可怕的困境,甚至成為被同情的對象。
來源說明:以上解釋綜合了漢典、甘肅紀檢監察網等權威資料(詳見标注),完整出處可參考《韓非子》原文及曆史評析。
《厲憐王》是一個漢字詞組,意為對待人民嚴厲無情,對人民毫不憐憫的君主或統治者。
《厲憐王》由“廠”、“心”、“王”三個部首組成。
其中,“廠”(chǎng)是一個漢字部首,表示地名;
“心”(xīn)是一個漢字部首,表示與心髒有關的事物;
“王”(wáng)是一個漢字部首,表示君主或帝王。
此詞共有11個筆畫。
《厲憐王》這個詞首次出現在古代中國曆史典籍中,多用于描述暴虐的君主。
在繁體字中,該詞的寫法為「厲憐王」。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與現代漢字有所區别。
《厲憐王》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厲憐王」。
1. 這個國家的厲憐王對待人民非常殘忍,沒有一點憐憫之心。
2. 那位暴虐的厲憐王,對待臣民更加殘酷,衆人都為之駭然。
1. 憐憫
2. 君主
3. 統治者
4. 暴虐
5. 殘忍
1. 殘酷的君主
2. 毫無憐憫之心的統治者
1. 仁慈的君主
2. 憐憫之心的統治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