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岸巾的意思、岸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岸巾的解釋

謂掀起頭巾,露出前額。形容态度灑脫或衣着簡率不拘。 唐 劉肅 《大唐新語·極谏》:“ 中宗 愈怒,不及整衣履,岸巾出側門。” 宋 楊萬裡 《和章漢直》:“岸巾過我燈前語,贈句清於月底梅。” 明 宋濂 《南澗子包公碣》:“性嗜酒,雖百觴不亂。當酣適之際,岸巾獨坐,高歌八韻律賦。” 清 陳維崧 《念奴嬌·季滄葦宅夜看歌姬演劇》詞:“重逢難必,岸巾且吸船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岸巾是古代男子服飾中的一種特殊頭巾佩戴方式,指将頭巾的一角掀起,露出前額的發際線。這種裝扮常見于魏晉至唐宋時期,既體現士人階層的灑脫風度,又具有實際散熱功能。

從形制特征看,岸巾采用幅巾(整幅布帛制成的頭巾)為基礎,佩戴時将前部折疊上推形成“山”狀隆起,與整齊包裹頭部的傳統戴法形成對比。北宋《太平禦覽》引《後漢書》記載,名士郭林宗因途中遇雨導緻頭巾一角下塌,時人争相效仿其“折巾一角”的造型,可視為岸巾的早期形态演變。

在文化内涵層面,岸巾承載着三重象征意義:

  1. 名士風範:蘇轼《答李之儀書》中“羽扇綸巾,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描述的周瑜形象,即通過岸巾展現儒将的從容氣度;
  2. 隱逸情懷:南宋《鶴林玉露》記載隱士戴岸巾垂釣的形象,成為文人畫中表現超脫世俗的典型符號;
  3. 禮儀變革:《新唐書·車服志》指出唐代士人逐漸以岸巾替代正式冠冕,反映服飾制度從嚴謹向舒適的轉變趨勢。

該詞彙在古典文獻中呈現語義演變,元代以前多作動詞使用,指“掀起頭巾”的動作,明代後逐漸名詞化為特定頭巾樣式的專稱。現代漢語中保留其引申義,用以形容人不拘小節、率性自然的氣質表現。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岸巾”的詞義解釋,綜合權威來源和文獻用例,存在兩種不同釋義方向,需結合語境區分:

一、字面含義(主流解釋) 指掀起頭巾、露出前額的舉動,引申為形容灑脫不拘的态度或簡率衣着。例如:

二、典故比喻(争議性解釋) 提到其源自《漢書·王莽傳》,比喻“女子在重要關頭頂天立地”。但此說存在疑點:

  1. 現存《漢書》中未見“岸巾”一詞,可能與“巾帼不讓須眉”典故混淆;
  2. 其他文獻均未支持此用法,可能為誤引或釋義偏差。

建議使用場景: 在古籍閱讀或詩詞賞析中,若涉及人物儀态描寫(如“葛衣岸巾”),應采納第一種釋義;若的比喻義出現在現代特定語境中,需謹慎核查原始出處。

注:若需進一步驗證,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辭源》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不剌剌不在乎草書長辭讒說禅誦抄斷塵喧赤眉刺繡淬鏡電赩低等動物奪爵風流醖藉封名複次各取所需歌童管記管準滾海蛟還卭還葬酣紅奬售積遠谲佹隽句鈞天奏開明士紳孔罅寬明括實了不可見靈木魯迅墓免不得杪節蝥賊凝聽辟強芘依批閲籤釘情數赇托拳打腳踢攘美三五山叫子生擒神農失花兒順熟彤襜亡将威折瑕不揜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