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徘徊。來回行走。《國語·吳語》:“王親獨行徬徨於山林之中。”《文選·班固<西都賦>》:“既懲懼於登望,降周流以徬徨。”徬,一本作“ 彷 ”。 高步瀛 李 注義疏:“徬徨、彷徨、方皇、房皇并同。” 唐 谷神子 《博異志·蘇遏》:“一更已後,未寝,出於堂,徬徨而行。”
2.徘徊。心神不甯貌。 明 李東陽 《夜過仲家淺閘》詩:“我時兀坐驚舂撞,攬衣而起心徬徨。” 巴金 《新生》:“我拼命掙紮了許久,急得汗出如漿,心也徬徨無主,好像真正到了死的境地。”
“徬徨”(讀音:páng huáng)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多層含義和使用場景:
指徘徊不定的狀态,既包含字面意義的來回行走,也形容心理上的猶豫、迷茫。例如:“他在路口徬徨許久,不知該往何處去。”()
源自《詩經》注釋,後逐漸擴展至描述行為與心理的雙重徘徊。古文中多寫作“旁皇”,現代以“彷徨”或“徬徨”為主()。
“徬徨”既是一個動作動詞,也是一個心理狀态詞,適用于描述現實與精神層面的迷茫感。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古典文獻或現代文學作品(如、3、4)。
徬徨是一個形容詞,指人心情不安,思緒迷茫,無所適從的狀态。徬徨常用來形容内心的紛亂和無助,表達人在面對困難、抉擇或失望時的心情。
徬徨的拆分部首是彳、彳,總共有13個筆畫。
徬徨是由彷和愰兩個字義合并而成。彷意為搖擺不定,愰意為猶豫不決。兩字合在一起,表示人的心情迷茫、拿不定主意。
徬徨的繁體字為徜徉。
在古時候,徬徨的寫法為“徬惶”。
1. 在生活的十字路口,她徘徊了很久,内心異常徬徨。
2. 經曆了失敗,他陷入了一片徬徨之中,不知道未來該何去何從。
徬徨的組詞有:徬徨不定、徬徨無措、迷惘徬徨。
迷茫、彷徨、迷惘、困惑
堅定、明确、決斷、果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