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徘徊。来回行走。《国语·吴语》:“王亲独行徬徨於山林之中。”《文选·班固<西都赋>》:“既惩惧於登望,降周流以徬徨。”徬,一本作“ 彷 ”。 高步瀛 李 注义疏:“徬徨、彷徨、方皇、房皇并同。” 唐 谷神子 《博异志·苏遏》:“一更已后,未寝,出於堂,徬徨而行。”
2.徘徊。心神不宁貌。 明 李东阳 《夜过仲家浅闸》诗:“我时兀坐惊舂撞,揽衣而起心徬徨。” 巴金 《新生》:“我拼命挣扎了许久,急得汗出如浆,心也徬徨无主,好像真正到了死的境地。”
“徬徨”(读音:páng huáng)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多层含义和使用场景:
指徘徊不定的状态,既包含字面意义的来回行走,也形容心理上的犹豫、迷茫。例如:“他在路口徬徨许久,不知该往何处去。”()
源自《诗经》注释,后逐渐扩展至描述行为与心理的双重徘徊。古文中多写作“旁皇”,现代以“彷徨”或“徬徨”为主()。
“徬徨”既是一个动作动词,也是一个心理状态词,适用于描述现实与精神层面的迷茫感。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古典文献或现代文学作品(如、3、4)。
徬徨是一个形容词,指人心情不安,思绪迷茫,无所适从的状态。徬徨常用来形容内心的纷乱和无助,表达人在面对困难、抉择或失望时的心情。
徬徨的拆分部首是彳、彳,总共有13个笔画。
徬徨是由彷和愰两个字义合并而成。彷意为摇摆不定,愰意为犹豫不决。两字合在一起,表示人的心情迷茫、拿不定主意。
徬徨的繁体字为徜徉。
在古时候,徬徨的写法为“徬惶”。
1. 在生活的十字路口,她徘徊了很久,内心异常徬徨。
2. 经历了失败,他陷入了一片徬徨之中,不知道未来该何去何从。
徬徨的组词有:徬徨不定、徬徨无措、迷惘徬徨。
迷茫、彷徨、迷惘、困惑
坚定、明确、决断、果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