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近臣。《晏子春秋·谏上一》:“勇力之士,無忌于國,貴戚不薦善,逼邇不引過,故 晏子 見公。” 張純一 校注引 蘇輿 曰:“逼邇,近臣也。”《晏子春秋·問上二一》:“觀上之所欲,而微為之偶,求君逼邇,而陰為之與。”一本作“ 逼爾 ”。
(2).猶逼近。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鬼妻》:“未幾,吉期逼邇。”
接近。《晏子春秋·問下十三》:“夫偪邇于君之側者,距本朝之勢,國之所以殆也。”
“逼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指近臣
該義項源自《晏子春秋·谏上一》:“勇力之士,無忌于國,貴戚不薦善,逼邇不引過。”。張純一校注引蘇輿的觀點,明确指出“逼迩”即“近臣”,指君主身邊親近的臣子。這類用法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治語境中與權力中心關系密切的人物。
表示接近、逼近
在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鬼妻》中,有“吉期逼迩”的描述,意為婚期臨近。此外,明代韓上桂的詩句“氣射鬥牛難逼迩”也以“逼迩”形容難以靠近的狀态,強調空間或時間上的迫近。
補充說明:
建議對古文感興趣者查閱《晏子春秋》《聊齋志異》等原著,結合語境深入理解。
逼迩(bī ěr)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兩個人之間的距離很近,幾乎貼近在一起。通常用來形容兩個人的身體或位置非常接近。
逼迩這個詞由“辶”(辵)部首和“毛”部首組成。辶(辵)是表示“走”的部首,毛是指毛發的部首。
逼迩的拼音是bī ěr,總共有9畫。
逼迩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篇》這篇古代文學作品中,原文“僖讓為喪者吳,吳齋戒,逼迩而朽”,意為“僖讓因為周公的喪禮而到了吳國,在吳國他戒嚴,離家比較近而廢了”。
在繁體字中,逼迩的寫法和簡體字保持一緻。
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逼迩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例如,在戰國時期的簡牘中,逼迩的“辵”在右邊寫,而“毛”在左邊寫。這種寫法可以表達兩個物體之間非常貼近的程度。
他們在争吵的時候,兩個人的臉幾乎逼迩在一起。
賽跑時,兩個選手逼迩到了終點線上。
逼近、迩至、逼人
親近、接近、靠近、貼近
疏遠、遙遠、相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