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ening of bolls;boll opening] 指棉桃熟裂,露出的白色棉絮
(1).棉桃成熟裂開,露出棉絮。 碧野 《在蔥嶺下》:“棉田裡的棉桃又大又密,有的已經開始吐絮了。”
(2).指柳樹、蘆葦等植物開花後結子。因所結的子帶有絮狀白色絨毛,故稱。 唐 吳融 《汴上晚泊》詩:“柳寒難吐絮,浪濁不成花。”《小說選刊》1981年第6期:“綠柳吐絮,白楊飛花。”
“吐絮”是一個農業和植物學相關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釋:
指棉花成熟後棉桃(棉鈴)自然裂開,露出白色棉纖維的過程。這是棉花生長發育的最終階段,标志着纖維完全成熟,可進入采收期。
在文學語境中,該詞也用于描述柳樹、蘆葦等植物開花結子時,釋放帶有絮狀絨毛種子的現象。例如:
拼音标注為tǔ xù(注音:ㄊㄨˇ ㄒㄩˋ),部分方言或古漢語中可能讀作tù xù,但現代标準讀音以tǔ 為主。
注:棉花相關解釋主要參考權威農業資料,植物延伸用法來自文學作品。
《吐絮》是指某些動物在春季脫毛時所吐出的絨毛,也稱為“羽龍”或“龍絮”。
《吐絮》的拆分部首是“口”和“糸”,分别表示口部和線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4畫。
《吐絮》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源自古代文獻《左傳·僖公二十五年》。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吐絮」。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經曆了多次變遷,所以《吐絮》的古時候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在《康熙字典》中的古漢字寫法為「㔾絮」。
1. 春風吹拂,樹上飄落了一片片的吐絮。
2. 他用精心設計的吐絮藝術品,吸引了很多遊客的目光。
1. 絮花:指春季花草開放時,花朵上的花瓣飄落下來的景象。
2. 吹絮:指風吹拂植物時落下的絨毛或花瓣。
1. 羽龍
2. 龍絮
暫無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