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派徵的意思、派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派徵的解释

摊派征收。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九》:“盖各里派徵钱粮,譬如本户该徵白银十两,但纳串二三两与粮里,收去银三四两,则粮里絶不敢至其家催办矣。”《清会典事例·户部·计屯贴运》:“赤军四百八十名,按名派徵运费银一两三钱三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派徵"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中。其含义需结合构词法和历史用法进行解析:


一、核心释义

派徵(pài zhēng)

由“派”与“徵”复合而成:


二、历史语境中的用法

  1. 赋税征收

    古代官府将税赋额度按户或区域分派征收,如明代“一条鞭法”中“量地计丁,派徵银两”(《明史·食货志》)。

    例:“州县按田亩派徵粮税,岁终汇缴。”

  2. 劳役分派

    指摊派徭役任务,如修河、筑城等公共工程的人力调配。

    例:“河工紧急,派徵民夫五千以筑堤防。”(《清会典事例》)

  3. 军事调遣

    偶见于兵制文献,指分派征兵名额至地方。

    例:“边关告急,派徵壮丁充营伍。”


三、现代价值与延伸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收录“派徵”词条,释义为“分派征收赋税或徭役”。

    链接: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在线版(需订阅访问)

  2. 《明史·食货志》

    记载明代赋役制度中“派徵”的具体实施,如:

    “凡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皆计亩派徵。”

  3. 《清文献通考》

    详述清代田赋征收流程,多次使用“按亩派徵”等表述。


“派徵”作为历史行政术语,凝结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特点。其语义在现代虽已淡化,但对理解传统社会治理逻辑具有重要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派徵”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pài zhēng,其核心含义是摊派征收,常见于历史文献中,多指强制性的税务或物资征调。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1. 摊派征收
    指官府或权力机构按一定比例或标准强制征收钱粮、物资等。例如《清会典事例》提到“按名派徵运费银”,即按名册强制征收运输费用。

  2. 历史背景
    该词多见于明清时期,如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描述:“各里派徵钱粮,本户该徵白银十两,但纳串二三两与粮里……” 反映了当时基层赋税摊派的现象。


补充说明


注意区分

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指派人员招募”,但根据权威典籍(如汉典)及历史用例,“摊派征收”是更准确的释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四友斋丛说》《清会典事例》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败国八演八字门楼边烽标赏不瞅人恻塞侪众臭名昭著道神雕焕迭荡东北易帜丰馈付诸一笑含春侯浩烦红光满面黉门客恢漫荤菜江烟角剑交谮剞闾进猛进镇酒铺橘饼军伶辽警历试鹿耳门罗刹路障昧色邈行逆斥逆天犯顺偏生平决品论七成八脉取勘驱染绒綉山海关闪绝摄影学师严道尊死气索偿太羹天廷天下母透光鉴綫箧销殒牺猳细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