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綿的别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三·木綿》:“木綿有二種,似木者名古貝,似草者名古終,或作吉貝者,乃古貝之訛也。梵書謂之睒婆,又曰迦羅婆劫。” 清 錢大昕 《木棉花歌》:“迦羅婆劫載梵夾,嘉名肇錫由 瞿曇 。”
“迦羅婆劫”是一個源自梵語的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文獻中,具體含義如下:
該詞指代木綿(即木棉樹或棉花的别稱),屬于植物名稱的梵語音譯。在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明确提到木綿分為兩類:一類為木本(似木者名“古貝”),另一類為草本(似草者名“古終”或“吉貝”),而“迦羅婆劫”是梵語中對木綿的稱謂之一。
梵語來源
該詞直接音譯自梵語,原詞可能為“Karpāsa”(棉花),經佛教經典傳入中國後被漢譯為“迦羅婆劫”。
文獻記載
古代常将“木綿”與“棉花”混用,但根據文獻描述,“迦羅婆劫”更可能指木棉樹(Bombax ceiba),而非現代廣泛種植的草本棉花(Gossypium)。這一區分可通過植物形态(木本與草本)及曆史語境進一步驗證。
《迦羅婆劫》是指佛教中的一種災難,也叫做迦羅婆災劫。迦羅婆是佛教中六道輪回中的一個世界,是惡鬼、餓鬼所居住的地方。而劫則指輪回循環的周期。
《迦羅婆劫》這個詞可以拆分為“辶”、“糸”、“力”、“力”四個部首。其中,“辶”表示行走,指的是遷徙;“糸”表示絲線,指的是細小的、不易察覺的存在;“力”和“力”表示力量。整個詞共有12個筆畫。
《迦羅婆劫》這個詞來源于佛教經典。佛教經典中有大量描寫輪回和不同世界的内容,其中《迦羅婆劫》作為其中一種災難被提及。
《迦羅婆劫》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迦羅婆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稍有變化。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古時候《迦羅婆劫》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相似,沒有明顯的變化。
佛經中有這樣一句話:“修行者經曆了無盡的輪回,才能逃離迦羅婆劫。”
迦羅婆、迦羅、婆劫
輪回劫、惡鬼劫
解脫、涅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