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历月初月见于东方和月末月见于西方。 南朝 宋 谢庄 《月赋》:“朒朓警闕,朏魄示冲。” 唐 杨宏真 《月中桂树赋》:“春冬无清浄之景,朒朓闕婆娑之状。” 清 曹寅 《雨夕偶怀桐皋僧》诗:“千秋磐陀石,潮汐应朒朓。”
“朒朓”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主要用于描述月相变化现象,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二、文献依据
该词最早见于南朝谢庄的《月赋》,并参考《说文解字》对“朒”“朓”的释义:“朒,朔而月见东方;朓,晦而月见西方也”,体现了古代对天文现象的细致观察。
三、引申意义
现代语境中,该词偶用于文学或历史研究,形容事物的盈亏、周期性变化,例如“人生如朒朓,盈亏皆有时”。
《朒朓》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意思是草木茂盛的样子。形容植物生长茂盛、旺盛的情景。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多用于古代文学作品中。
《朒朓》的字形由两部分组成:左侧是部首木,右侧是部首火。这两个部首分别表示植物和灼热。总共有12画。
《朒朓》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列仙传》中,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在这篇文章中,用来描绘仙境中花草茂盛的景象。
《朒朓》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朒朓」。
在古代汉字中,没有规范的字形和写法,所以《朒朓》的写法可能有所变化。一种常见的古代写法是「朒篻」。
1. 园中春景花朒朓,林间秋色树苍苍。
2. 草原上,牧民的脚步声响彻云霄,朒朓的绿意在春风中摇曳。
朒朓并不常见,所以没有常用的组词搭配。
茂盛、葱茏、旺盛。
荒芜、凋零、萧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