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卸下盔甲讓士兵休息。謂不再戰鬥。 漢 張昶 《西嶽華山堂阙碑銘》:“昔 蕭相 輔佐之功,功冠羣後,弗以加也。遂解甲休士,陣而不戰。”亦作“ 解甲休兵 ”。 北周 庾信 《周柱國楚國公岐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 夷陵 既燒, 黔中 方定,旋軍反旆,解甲休兵。”
“解甲休士”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發音:jiě jiǎ xiū shì
釋義:字面指士兵解下盔甲、停止戰鬥并休息,比喻結束緊張狀态或停止争鬥,進入休整階段。
詞源與結構
使用場景
近義詞
類似表達包括“解甲休兵”“偃旗息鼓”,均強調停止對抗或工作。
該成語多用于中性語境,需結合具體場景判斷褒貶色彩。例如,戰争中的“解甲休士”可能體現和平意願,而職場過度放松則可能隱含消極評價。
《解甲休士》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脫掉铠甲休息,形容戰士們在戰鬥結束後放下武裝、歇息休整。
拆分部首和筆畫:解(解字的部首是角,總筆畫為6)、甲(甲字的部首是瓜,總筆畫為5)、休(休字的部首是亻,總筆畫為6)、士(士字的部首是士,總筆畫為3)。
來源:《解甲休士》這個成語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原句是“甲于翟,仆則休士”。意為甲兵丢失在翟方,士兵們都解甲休息了。後來演變為表示放下武裝休息。
繁體:《解甲休士》的繁體字為「解甲休士」。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些不同,但《解甲休士》這個成語在古代和現代的寫法基本上一緻。
例句:戰争結束後,戰士們解甲休士,享受了一段穩定的生活。
組詞:解決、解釋、休息、士兵、軍士。
近義詞:脫甲休士。
反義詞:壓甲加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