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桐樹新生的小枝。 北周 庾信 《詠樹》:“楓子留為式,桐孫待作琴。” 唐 周賀 《贈神遘上人》詩:“草履蒲6*團山意存,坐看庭木長桐孫。”後以“桐孫”稱美他人子孫。參見“ 孫枝 ”。
(2).指琴。 宋 蘇轼 《次韻和王鞏》:“知音必無人,壞壁掛桐孫。” 宋 陸遊 《雜題》詩之二:“山家貧甚亦支撐,時撫桐孫一再行。”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桐孫漢語 快速查詢。
“桐孫”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主要含義,其釋義及文學應用如下:
1. 指桐樹新生的小枝,後引申為對他人子孫的美稱 這一含義源自北周文學家庾信《詠樹》中“楓子留為式,桐孫待作琴”的記載。唐代周賀《贈神遘上人》詩“坐看庭木長桐孫”進一步強化了該意象,古人以桐樹新枝象征家族新生代,暗含“孫枝”(即樹木旁生新枝)的寓意。該用法常見于古代詩文,表達對他人後代繁衍的祝福。
2. 作為琴的代稱 因桐木是制琴良材,宋代文人常以“桐孫”指代琴。例如蘇轼《次韻和王鞏》中“壞壁挂桐孫”,陸遊《雜題》中“時撫桐孫一再行”,李之儀《臨江仙》更直接以“拂桐孫”代指彈琴動作。這種借代手法凸顯了桐木與古琴文化的緊密關聯。
文學象征意義 該詞兼具自然意象(新生枝幹)與人文意象(琴韻雅音),在詩詞中常被賦予家族延續、文人雅趣的雙重隱喻,體現了漢語詞彙“以物喻人”的獨特表達方式。
《桐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桐樹輩分的後代。
《桐孫》的部首是木,筆畫數為10。
《桐孫》這個詞來源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家族關系。在古代,人們會根據世代傳承、輩分制度來稱呼親屬關系。
繁體字“桐孫”是《桐孫》的繁體寫法。
古代人們對于《桐孫》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差異,但基本采用的是“桐孫”的組合。
1. 他是我們家的第十七代桐孫,對家族傳統非常尊重。
2. 桐孫們聚集在一起,共同慶祝祖先的生日。
1. 桐樹
2. 後代
3. 家族
4. 輩分
後裔、子嗣、後代
祖宗、先祖、祖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