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轻率动兵。《汉书·王莽传下》:“惟 翼平 连率 田况 素果敢,发民年十八以上四万餘人,授以库兵…… 莽 让 况 :‘未赐虎符而擅发兵,此弄兵也,厥辠乏兴。’”
(2).喻指兴兵作乱。 唐 杜牧 《咏歌圣德远怀天宝因题关亭长句四韵》:“君王若悟治安諭, 安 史 何人敢弄兵。”《新唐书·刘潼传》:“宰相 崔鉉 曰:‘此陛下赤子,迫於飢寒,弄兵山谷间,不足讨,请遣使喻释之。’”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叶洪斥侂胄》:“ 侂胄 弄权不已,必至弄兵。”《清史稿·阿哈出王杲传论》:“ 王杲 乘之起,父子弄兵十餘年乃灭。”参见“ 弄兵潢池 ”。
(3).指使枪弄棒之类。 元 无名氏 《福宁州谣》:“大男终岁食无盐,老妇蒸藜泪盈掬。阿郎辛苦学弄兵,年年贩盐南海滨。担头有盐兵一束,羣行大队惊四邻。”
“弄兵”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轻率动兵
指未经慎重考虑或未获授权而擅自调动军队。例如《汉书·王莽传》记载,田况因未得虎符擅自发兵,被王莽斥责为“弄兵”。
兴兵作乱
常用于形容叛乱或武力对抗政权。如唐代杜牧诗云:“君王若悟治安谕,安史何人敢弄兵”,以“弄兵”暗指安史之乱。
使枪弄棒
指习武或操练兵器。元代文献提到“大男终岁食无盐,老妇蒸藜泪盈掬”,侧面反映了民间习武的现象。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故或例句,可参考《汉书》《全唐诗》等文献,或查看上述来源网页的完整内容。
弄兵是指操纵、使用兵器,也可泛指进行武力行动。该词有着多义和广泛的使用范围。
《康熙字典》将“弄兵”拆分为“弓”和“八”两个部首,总计八个笔画。
《弄兵》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典籍《孟子·公孙丑上》:“弄兵者,民所依恃者也。”这句话意味着人民依赖的是能够保障社会安宁的武力。
《弄兵》的繁体字为「弄兵」。
在古代,「弄兵」字的写法有时会稍有变化。例如在《说文解字》中,将八的上边加上两点易读为「弎」,表示同样的含义。
1. 他喜欢弄兵器,经常在自家的庭院里练习剑术。
2. 这个国家不愿意轻易动用弄兵行动,更加注重外交手段解决纷争。
1. 弄兵器:操纵使用各种兵器。
2. 弄兵权:指掌握着军队的最高指挥权。
3. 弄兵戈:指发动战争,进行武力冲突。
1. 操弄武力:利用武力进行操作。
2. 使用军力:利用军队的力量来实现目标。
1. 和平解决:通过和谈等非暴力方式解决争端。
2. 善用外交: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