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轻率动兵。《汉书·王莽传下》:“惟 翼平 连率 田况 素果敢,发民年十八以上四万餘人,授以库兵…… 莽 让 况 :‘未赐虎符而擅发兵,此弄兵也,厥辠乏兴。’”
(2).喻指兴兵作乱。 唐 杜牧 《咏歌圣德远怀天宝因题关亭长句四韵》:“君王若悟治安諭, 安 史 何人敢弄兵。”《新唐书·刘潼传》:“宰相 崔鉉 曰:‘此陛下赤子,迫於飢寒,弄兵山谷间,不足讨,请遣使喻释之。’”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叶洪斥侂胄》:“ 侂胄 弄权不已,必至弄兵。”《清史稿·阿哈出王杲传论》:“ 王杲 乘之起,父子弄兵十餘年乃灭。”参见“ 弄兵潢池 ”。
(3).指使枪弄棒之类。 元 无名氏 《福宁州谣》:“大男终岁食无盐,老妇蒸藜泪盈掬。阿郎辛苦学弄兵,年年贩盐南海滨。担头有盐兵一束,羣行大队惊四邻。”
“弄兵”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表示玩弄兵器或轻率地从事军事活动,常带有贬义色彩,指不慎重地挑起战争、冲突或挑衅行为。该词源于古代汉语,在现代语境中多用于形容鲁莽的军事行动或政治挑衅。
从词典角度解析,“弄兵”可拆分为“弄”和“兵”两部分:“弄”意为玩弄、戏弄,引申为轻率处理;“兵”指兵器、军队或战争。整体含义强调一种不负责任或儿戏般的军事行为,常用于批评那些缺乏战略考量的挑衅。例如,在句子“他轻率弄兵,导致局势恶化”中,“弄兵”凸显了行为的鲁莽性和负面后果。
在权威词典中,《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出版)将“弄兵”定义为“轻率地玩弄军事,挑起事端”,并指出其常见于历史或文学语境,如古代史书中描述藩镇割据时的“弄兵之举”。参考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
“弄兵”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轻率动兵
指未经慎重考虑或未获授权而擅自调动军队。例如《汉书·王莽传》记载,田况因未得虎符擅自发兵,被王莽斥责为“弄兵”。
兴兵作乱
常用于形容叛乱或武力对抗政权。如唐代杜牧诗云:“君王若悟治安谕,安史何人敢弄兵”,以“弄兵”暗指安史之乱。
使枪弄棒
指习武或操练兵器。元代文献提到“大男终岁食无盐,老妇蒸藜泪盈掬”,侧面反映了民间习武的现象。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故或例句,可参考《汉书》《全唐诗》等文献,或查看上述来源网页的完整内容。
败阵博识残息辞观大地春回得力防送人房族发塔废籍奉拜宫苑骨董店规则后头化民肩吾浇祷轇轧霁红境壤浄人金麦津沫金吾子橛杙拘押所跨凤乘鸾乐手里旧鸾翱凤翥履版鱴刀糜粉墨迹未干目耕木禺呕呴欧越蒲合脐带轻歌剧青年清序齐世淇衞荣贵三相试产数度殊眷題比望睹莞然婉委未渠已无敢舞艺夏景希罕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