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貼兌的意思、貼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貼兌的解釋

明 宣德 六年,因 江 南農民運糧到北方各倉,往返需時幾近一年,有誤生産,改令農民送糧至 淮安 、 瓜州 ,交付衛所官軍北運。農民向官軍補貼路費和耗米,稱貼兌。 明 歸有光 《遺王都禦史書》:“當時民以為不堪,故改定於 淮安 、 瓜州 水次,增加船腳耗米,對船貼兌,與軍領運,此所謂兌運也。”參閱《明史·食貨志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貼兌”是一個曆史術語,主要源于明代漕運制度中的一項政策調整,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貼兌指明代宣德六年(1431年)推行的漕運改革措施。原本江南農民需自行将糧食運至北方糧倉,但因路途遙遠耗時近一年,嚴重影響農業生産,朝廷遂改為由農民将糧食運至淮安、瓜州等中轉地,再交付衛所官軍負責北運。農民需向官軍補貼運輸途中的路費及糧食損耗,這一補貼過程稱為“貼兌”。

二、背景與實施原因

  1. 耗時問題:農民自行運糧往返北方需近一年,耽誤農時。
  2. 效率優化:改由專業軍戶運輸,縮短民力占用時間。
  3. 成本分擔:農民通過補貼路費和耗米(運輸損耗的糧食),減輕官軍負擔。

三、運作方式

四、曆史評價

此政策被稱為“兌運法”,是明代漕運制度的重要改革。歸有光在《遺王都禦史書》中提到,此舉雖緩解了農民壓力,但仍存在争議,部分民衆認為負擔未完全解決。

五、其他可能的現代解釋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提到“貼兌”可能指貨币兌換中的手續費或額外支付,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佐證,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明代漕運制度,可參考《明史·食貨志三》或相關曆史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貼兌》是什麼意思

《貼兌》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通過貼現或兌現貨币實現兌換。

拆分部首和筆畫

《貼兌》的拆分部首是貝字旁和兌字旁,拆分後的筆畫是貝字旁3畫和兌字旁11畫。

來源

《貼兌》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傳統的商業交易方式和貨币兌換方式。在古代,商人和金融機構為了方便交易和兌換貨币,會使用貼現或兌現的方式進行操作。因此,形成了這個詞語。

繁體

《貼兌》的繁體字為「貼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貼兌》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其意義和用法基本相同。

例句

1. 請您将這張支票貼兌成現金。

2. 他在銀行裡貼兌了一大筆錢。

組詞

貼現、兌換、貨币、實現、金融、交易

近義詞

兌付、兌現、贖回

反義詞

扣留、克扣、拒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