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蜐的俗稱。可食用。形似龜腳,有石灰質的殼,足能從殼口伸出捕取食物。産于 中國 浙江 以南沿海。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介二·石蜐》:“石蜐生東南海中石上,蚌蛤之屬。形如龜腳,殼如蟹螯,其色紫,可食。” 清 周亮工 《閩小記·龜腳》:“ 閩中 海錯,名龜腳者,蚌蛤之屬,味劣,而值亦甚賤。”
見“ 龜腳 ”。
“龜腳”一詞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形容行動遲緩、慢吞吞的樣子。
來源與用法:由“龜”(行動緩慢的烏龜)和“腳”(行走的肢體)組合而成,多用于描述人做事或行動不夠利落。例如:“他做事總是龜腳一般,讓人着急。”
適用場景:日常口語或文學作品中,強調對速度的負面評價。
學名與分類:
形态特征:
實用價值:
雖可食用,但肉質普通,經濟價值較低。
“龜腳”既可指代行動遲緩的成語,也可表示一種海洋生物。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龜腳》是一個中文常見詞彙,指的是龜的腳。龜腳通常用來形容某個物體或個體的運動緩慢、遲緩。
《龜腳》中,“龜”部作為部首,表示與龜有關;“腳”部則表示與腳有關。該詞彙總共由12個筆畫構成。
《龜腳》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借指龜類動物的腳。
繁體字中,《龜腳》的寫法為「龜腳」。
在古代漢字中,《龜腳》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隨着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具體的古代寫法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以下是一些使用《龜腳》這個詞的例句:
與《龜腳》相關的一些組詞包括:
與《龜腳》意思相近的詞彙有:
與《龜腳》意思相反的詞彙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