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信的意思、溺信的详细解释
溺信的解释
犹迷信,笃信。《南史·梁纪中·武帝下》:“﹝ 梁武帝 ﹞晚乃溺信佛道,日止一食,膳无鲜膄,惟豆羹糲饭而已。”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原道觉世训》:“溺信各邪神,则变成妖徒鬼卒,生前惹鬼缠,死后被鬼捉。”
词语分解
- 溺的解释 溺 ì 淹没:溺水。溺死。 沉迷不悟,过分,无节制:溺爱。沉溺。 溺 à 同“尿”。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 信的解释 信 ì 诚实,不欺骗:信用。信守。信物。信货。信誓旦旦。 不怀疑,认为可靠:信任。信托。信心。信念。 崇奉:信仰。信徒。 消息:信息。杳无音信。 函件:信件。信笺。信鸽。信访。 随便,放任:信手(随手
网络扩展解释
“溺信”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拼音:nì xìn
- 核心含义:指过度相信或沉迷于某种信仰、观念,带有盲目、无节制的倾向,可理解为“笃信”或“迷信”。例如《南史》提到梁武帝晚年“溺信佛道”,即过度沉迷佛教。
2.历史出处
- 古代文献:
- 《南史·梁武帝本纪》记载:“晚乃溺信佛道,日止一食,膳无鲜腴,惟豆羹粝饭而已。”
- 洪秀全《原道觉世训》中批判“溺信各邪神”的后果。
3.用法与语境
- 词性:动词,多用于描述对宗教、思想或人物的极端信奉。
- 情感色彩:含贬义,强调因过度信任而失去理性判断,如“溺信权威”“溺信鬼神”。
4.近义词与辨析
- 近义词:迷信、笃信、沉溺
- 区别:“笃信”偏中性,指坚定信仰;“溺信”则强调盲目性,隐含负面评价。
5.现代应用
- 如今多用于书面或历史语境,形容对某种理论、人物或宗教的非理性追随,例如:“溺信科技万能论可能带来伦理问题。”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详细注释,可参考汉典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溺信: 词义解释
溺信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沉溺于某种信仰、思想或行为中,不能自拔。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过于盲目地相信某个理念,不顾现实或其他人的劝告。
拆分部首和笔画
溺信的部首是水(氵)和信(人心)。其中,水代表了深陷,信代表了盲目相信。
溺信的笔画总数为11个。具体的构造为氵(水的部首,3画)+ 人(2画)+ 心(4画)。
来源和繁体
溺信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代的《愍旧伤词》中。在繁体中,溺信的写法保持不变。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溺信的写法和现代相比稍有不同。水的字头经常被写成「冫」。信字的上半部分常被写成从「人」字的左边。因此,溺信在古代常被写作「决信」。
例句
他对那个邪教决信不移,已经完全溺信其中,失去了判断力。
组词
溺信可以和其他词语结合形成新词,如溺信者(指沉溺于某种信仰的人)、溺信行为(指沉溺于某种行为的行为)、溺信思维(指沉溺于某种思维的状态)等。
近义词和反义词
溺信的近义词包括:魂牵梦绕、迷信、狂热等。
而与溺信相反的词则是:理性、明智、慎重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