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ay figures buried with the dead] 用泥做的隨葬人像
陶俑。古代用以殉葬的陶制偶人。 徐遲 《火中的鳳凰》十二:“他們劫走了的有三代彜鼎, 秦 漢 磚瓦,玉器銅鏡, 南北朝 造像, 隋 唐 泥俑,三彩器皿, 唐 以來最精的繪畫、瓷器、家具、裝飾物等。”
“泥俑”是中國古代喪葬文化中的一種隨葬品,指用泥土(通常為陶土)塑造的人形偶,主要用于殉葬。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釋該詞:
泥俑是以泥土為原料,通過塑形、燒制等工藝制成的隨葬人偶。其核心功能是代替活人殉葬,作為墓主人在“陰間”的侍從或象征物。
泥俑與陶俑、木俑等材質不同:
考古發現的泥俑為研究古代社會結構、服飾、習俗等提供了實物依據。例如,徐遲在《火中的鳳凰》中提到隋唐泥俑被劫掠的史實,側面印證了其曆史價值。
泥俑是兼具喪葬功能與藝術價值的古代器物,既承載着“事死如事生”的傳統觀念,也展現了中國古代工藝技術的輝煌成就。
泥俑是指用黏土或泥巴制作的人形雕塑,其制作方法和泥塑相似。它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藝術品之一,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常被用于祭祀、陪葬等用途。
泥俑的拆分部首是水(氵)和木(木),水部位于左側,木部位于右側。它的總筆畫數為12。
泥俑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朱彜尊的《萍蹤閣雜記》一書中。泥俑的制作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之一。
泥俑的繁體字為「泥僮」。
在古時候,泥俑的漢字寫法可以作為「泥塶」或者「泥雄」。
1. 古代帝王陵墓中常常發掘出精美的泥俑。
2. 這座博物館展示了大量的泥俑作品。
1. 泥塑:用泥巴制作的雕塑。
2. 陶俑:用陶土制作的人形雕塑。
3. 石雕:用石頭雕刻的藝術品。
1. 泥塑
2. 泥雕
1. 精雕細琢
2. 金石之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