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榑木的意思、榑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榑木的解釋

即榑桑。《山海經·東山經》:“至于 無臯之山 ,南望 幼海 ,東望榑木,無草木,多風。” 袁珂 校注:“即扶桑。”《淮南子·時則訓》:“東方之極,自 竭石山 過 朝鮮 貫 大人之國 ,東至日出之次,榑木之地。”參見“ 榑桑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榑木(fú mù),又稱“扶木”或“扶桑”,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樹,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植物學指向。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1. 神話中的太陽栖息之樹

    傳說榑木生長于東海之濱的湯谷(旸谷),是太陽升起時栖息的神樹。《山海經·海外東經》記載:“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此處“扶桑”即榑木,象征太陽運行的載體。

  2. 東方與生命的象征

    榑木因位于日出之地,被賦予“東方神木”的稱號,代表光明與生機。《淮南子·天文訓》載:“日出于旸谷,浴于鹹池,拂于扶桑。” 其名“扶桑”中的“扶”有“扶持太陽”之意,體現古人對自然規律的崇拜。


二、文獻溯源與字形演變

  1. 字源考據

    “榑”為形聲字,從“木”部,“甫”聲。《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榑”,但“扶桑”在古籍中多寫作“榑桑”。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指出:“扶桑字亦作榑桑,榑即扶之假借。”

  2. 異名與關聯植物

    部分文獻将榑木與現實中植物關聯:

    • 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現代植物學考證認為,神話中的“扶桑”可能源于對朱槿的想象。《中國植物志》記載其别名“扶桑”。
    • 楈木:古時亦指高大喬木,如《文選·吳都賦》注:“楈枒似椰樹,皮可作索。”但此說與神話關聯較弱。

三、文化意象與衍生意義

  1. 天地溝通的媒介

    榑木在神話中連接天地,如《十洲記》描述:“扶桑在碧海之中,樹高數千丈,兩兩同根,更相依倚。” 這一意象被引申為“宇宙樹”,象征天人合一。

  2. 地理與國名的指代

    漢代後,“扶桑”漸指東方極遠之地,乃至成為日本的代稱。《梁書·諸夷傳》載:“扶桑國者,齊永元元年,其國有沙門慧深來至荊州。”


四、現代學術界定

當代研究認為“榑木”包含兩層含義:

  1. 神話學範疇:作為太陽崇拜的核心符號,反映先民對宇宙的認知。
  2. 植物學範疇:經考證與錦葵科木槿屬植物朱槿存在文化關聯,但非嚴格生物學對應。

參考資料

  1. 袁珂《山海經校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 劉安《淮南子》,中華書局.
  3.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4. 《中國植物志》第49(2)卷,科學出版社.
  5. 姚思廉《梁書》,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榑木”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木,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神話屬性
    榑木即“扶桑”,是傳說中太陽升起的神樹,見于《山海經·東次三經》“東望榑木”,以及《說文解字》“榑桑,神木,日所出也”。古人認為此樹位于東方極遠之地,與日出方位相關。

  2. 字形與發音

    • 讀音為fú,與“扶”同音(康熙字典注音“防無切”);
    • 另可讀fù(指普通樹木)或bó(指鬥栱結構),但後兩者較少用。

二、文獻記載

  1. 《淮南子》提及“朝發榑桑”,将榑木與日出意象結合;
  2. 《呂氏春秋》記載大禹曾到“榑木之地”,印證其地理象征意義。

三、延伸關聯

榑木常與“扶桑”“若木”等神話植物并稱,構成中國古代宇宙觀中的東方象征體系。

提示

以上解析綜合了古籍記載及權威字詞典定義,若需查閱原文,可參考《山海經》《說文解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邦本傍暨暴官剝毀逼臣博衍漕耗朝餐純緜刍粟大舉得其三昧電功率刁詞豆實碓硙多言數窮風制棼楣高鳳痯痯華表鶴會谳家蜂簡質教率阱淵近景襟袖羁誘開迹老生子淩災柳陌花街落宿綠林豪傑滿打滿算男寵歐元叛逆飄吹貧踬埤狹破業潛圖清核青土撒妖實踐順時隨俗田徑運動畋遊廷除籊籊推結托盧圖書頑把戲猥縮霄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