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称“ 宁子 ”。亦称“ 宁生 ”。亦称“ 宁武 ”。亦称“ 宁生 ”。 春秋 卫 大夫 宁俞 ,谥 武子 。《论语·公冶长》:“子曰:‘ 宁武子 ,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邢昺 疏:“若遇邦国有道,则显其知谋;若遇无道,则韜藏其知而佯愚。”后以 宁武子 为国家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的典型。《后汉书·党锢传·刘祐》:“吾子怀 蘧氏 之可卷,体 宁子 之如愚,微妙玄通,冲而不盈。” 李贤 注:“ 蘧瑗 字 伯玉 , 宁子 名 俞 ,并 卫 大夫。” 晋 卢谌 《赠刘琨一首并书》:“卷异 蘧子 ,愚殊 寗生 。” 唐 张九龄 《登荆州城楼》诗:“端居向林藪,微尚在桑榆。直似 王陵 戇,非如 宁武 愚。”
“宁武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典故人物,其含义和象征意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宁武子本名宁俞,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谥号“武子”。孔子在《论语·公冶长》中评价他:“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处世智慧
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展现才智辅佐君主;国家混乱时,他“佯愚”以自保或暗中周旋。这种“愚”并非真糊涂,而是韬光养晦的政治策略。
忠诚与担当
据《左传》记载,卫成公时期国家动荡,宁武子并未完全避世,而是冒险进谏、保全社稷,体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
传统解读认为宁武子“装愚”是明哲保身,但历史记载显示他更多是以隐忍方式继续尽忠,与单纯避祸的“愚”有本质区别。
宁武子的形象融合了道家的隐忍与儒家的忠勇,其“愚不可及”实为一种超越常人智慧的处世境界。
《宁武子》是一个由三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意思是宁静、稳定的人或空间。
宁(宀头部,用7画)+ 武(歹手部,用8画)+ 子(子字底部,用3画)
《宁武子》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它原本指的是一个具有宁静、稳定、心境安宁的人。后来,这个词也被用来形容给人一种安定、平和的感觉的空间,如宁静的村庄或避世之地。
《宁武子》在繁体中的写法为「寧武子」。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宁(从宀至嬝)的形状稍有不同,而且武和子的笔画顺序也有所变化。古时候的写法可能是「宓武子」。
1. 他是一个宁武子,经常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定。
2. 这个村庄的环境十分宁武子,非常适合居住。
宁静、宁愿、宁肯、宁神、宁静致远
宁静、平和、安宁、安详
喧嚣、狂躁、不安、紧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