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宁武子的意思、宁武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宁武子的解释

亦称“ 宁子 ”。亦称“ 宁生 ”。亦称“ 宁武 ”。亦称“ 宁生 ”。 春秋 卫 大夫 宁俞 ,谥 武子 。《论语·公冶长》:“子曰:‘ 宁武子 ,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邢昺 疏:“若遇邦国有道,则显其知谋;若遇无道,则韜藏其知而佯愚。”后以 宁武子 为国家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的典型。《后汉书·党锢传·刘祐》:“吾子怀 蘧氏 之可卷,体 宁子 之如愚,微妙玄通,冲而不盈。” 李贤 注:“ 蘧瑗 字 伯玉 , 宁子 名 俞 ,并 卫 大夫。” 晋 卢谌 《赠刘琨一首并书》:“卷异 蘧子 ,愚殊 寗生 。” 唐 张九龄 《登荆州城楼》诗:“端居向林藪,微尚在桑榆。直似 王陵 戇,非如 宁武 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宁武子(前7世纪—前6世纪),春秋时期卫国卿士,姓宁名俞,谥号“武”,故后世尊称“宁武子”。其生平事迹与历史评价主要源于儒家经典记载,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结合古籍进行解释:

一、身份背景

宁武子为卫国大夫,历仕卫文公、卫成公两朝。其姓氏“宁”源于封地(今河南获嘉),属以邑为氏;“武”为谥号,《逸周书·谥法解》载“刚强直理曰武”,彰显其刚毅忠直之德;“子”为古代对男性贵族的尊称。

二、历史事迹与评价

  1. 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孔子在《论语·公冶长》中评价:“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意指宁武子在政治清明时施展才智,在国君昏聩(卫成公时期)时则佯装愚钝以避祸。孔子赞其“愚不可及”,实为韬光养晦的处世智慧。

  2. 忠贞护国

    据《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晋文公伐卫时,宁武子代表卫国与诸侯盟于宛濮,以智谋保全宗庙社稷。其忠义精神被后世视为“武”谥的典范,《汉语大词典》释“武”谥含“克定祸乱”之义(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

三、文化意涵

“宁武子”成为儒家“大智若愚”的象征符号,其名号在汉语中衍生出成语“愚不可及”,原义褒扬乱世中隐忍守正的生存哲学,后语义演变为贬义(见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参考资料:

  1. 《论语·公冶长》原文(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2.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史实(国学导航)
  3. 《汉语大词典》“武”谥释义(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4. 《逸周书·谥法解》谥号考释(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宁武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典故人物,其含义和象征意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宁武子本名宁俞,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谥号“武子”。孔子在《论语·公冶长》中评价他:“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二、核心内涵

  1. 处世智慧
    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展现才智辅佐君主;国家混乱时,他“佯愚”以自保或暗中周旋。这种“愚”并非真糊涂,而是韬光养晦的政治策略。

  2. 忠诚与担当
    据《左传》记载,卫成公时期国家动荡,宁武子并未完全避世,而是冒险进谏、保全社稷,体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

三、引申意义

四、争议与辨析

传统解读认为宁武子“装愚”是明哲保身,但历史记载显示他更多是以隐忍方式继续尽忠,与单纯避祸的“愚”有本质区别。


宁武子的形象融合了道家的隐忍与儒家的忠勇,其“愚不可及”实为一种超越常人智慧的处世境界。

别人正在浏览...

百恶白阁白燕抱关击柝别途宾老陛下采蝀茶仙车队宠存传指倅贰丹镂倒橐钉子户顿塌恩礼干漫勾稽规礼海陆合丹河精黄芽鼎矫輮阶沿禁庭进征究诘君道宽斧枯苗连观狑狫琉精洛宴门圈灭夷末议闹银嫩碧念黄犬鸟言怄人娉纳七返还丹弃壤圣略收场爽俊四封贴费頽滥托伏讬伪万家之侯伪从详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