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承平守成之國。《周禮·秋官·大司寇》:“刑平國,用中典。” 鄭玄 注:“平國,承平守成之國也。” 孫诒讓 正義:“注雲平國,承平守成之國也者,謂立國日久,承平無事者也。” 唐 王維 《魏郡太守河北采訪處置使上黨苗公德政碑》:“副至仁之納隍,用輕典於平國。”
(2).治國。《公羊傳·隱公元年》:“公将平國,而反之 桓 。” 何休 注:“平,治也。”
“平國”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其解釋及來源如下:
指立國已久、處于和平穩定狀态的國家。這一含義源自《周禮·秋官·大司寇》中“刑平國,用中典”的記載,鄭玄注解為“平國,承平守成之國也”,即指長期安定的國家。唐代王維在《魏郡太守河北采訪處置使上黨苗公德政碑》中也曾引用此意。
指治理國家,動詞用法。出自《公羊傳·隱公元年》:“公将平國,而反之桓”,何休注“平,治也”。此處的“平”與“治”同義,強調對國家事務的管理。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周禮》《公羊傳》等典籍原文。
《平國》是指統一、平定一個國家或地區。其中,“平”表示平定、穩定,“國”表示一個國家或地區。
《平國》這個詞的部首是“言”,表示與言語相關;拆分的筆畫為6畫。
《平國》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戰國時期。當時,各個國家之間争奪領土、權力的戰争非常頻繁。當一個國家成功統一、平定其他國家時,便可以使用《平國》這個詞來描述。
《平國》這個詞的繁體字為《平國》。
在古時候,漢字《平國》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篇幅有限,無法一一列舉。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漢字寫法常常有一定的變體和演變。
1.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他建立了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平國》體制。
2. 曆史上有很多個人英雄通過《平國》之功,成為為國家謀福利的英雄人物。
1. 統一:指将分散的國家、地區合并為一個整體。
2. 平定:指平息叛亂、穩定局勢。
3. 征服:指用武力或其他手段占領并控制一個國家或地區。
4. 征服:指用武力或其他手段占領并控制一個國家或地區。
1. 平定:鎮壓、安撫。
2. 征服:占領、攻下。
1. 分裂:指原本統一的國家或地區分裂為多個部分。
2. 動蕩:指社會或政治局勢不穩定,處于混亂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