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目光相迎。《左傳·桓公元年》:“ 宋 華父督 見 孔父 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豔。’” 孔穎達 疏:“未至則目逆,既過則目送。俱是目也,故以目冠之。”《太平廣記》卷一七二引 五代 王仁裕 《玉堂閑話·劉崇龜》:“有富商子……泊船於江。岸上有門樓,中見一姬年二十餘,豔态妖容,非常所覩,亦不避人,得以縱其目逆。”
“目逆”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目逆(拼音:mù nì)指“以目光相迎”,即用目光注視迎面而來的人或物。例如《左傳·桓公元年》記載:“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意為華父督在路上見到孔父的妻子,先以目光相迎,再目送她離開。
經典出處
最早見于《左傳》,描述華父督被孔父之妻的美貌吸引,通過“目逆而送”表達其關注和贊歎。
孔穎達疏注:“未至則目逆,既過則目送。”說明“目逆”與“目送”是連貫的動作。
文學引用
宋代詩詞中常見此詞,如張榘《次韻孟師翰鳳兒花滴滴金》中“一過一目逆”,李流謙《清明日同宋才夫王子友遊秦氏園分韻得一字》中“未到辄目逆”,均表示以目光迎接或凝視。
成語“目逆而送”
由“目逆”衍生而來,形容對所見之人或物的高度關注或敬佩。例如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中“市民淚眼模糊地目逆而送”。
語境特點
多用于書面語或古典文學,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常與“目送”連用,構成完整的行為描述。
“目逆”是古代漢語中的凝視動作,強調以目光迎接迎面而來的人或物。其核心場景見于《左傳》,後擴展為成語,兼具文學性和曆史性。如需更完整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左傳》及相關詩詞注釋。
《目逆》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眼睛看到的事物與實際情況相反。
《目逆》的部首為目,表示和眼睛有關。它的筆畫數為11畫。
《目逆》是一個現代漢字詞語,它沒有特定的古代來源。在繁體中,它的寫法為「目逆」。
由于《目逆》是一個現代詞語,它沒有古代的漢字寫法。
1. 他說了一個大謊,讓我們都感到很目逆。
2. 這個世界變化太快,常常讓人覺得有些目逆。
3. 這個魔術師的表演太神奇了,簡直讓人目逆。
1. 目瞪口呆
2. 目光短淺
3. 目迷五色
近義詞:颠倒、不實、謬誤
反義詞:真實、準确、确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