馁弃的意思、馁弃的详细解释
馁弃的解释
指饿死而委弃之。《隋书·儒林传论》:“并道亚生知,时不我与,或纔登於下士,或馁弃於沟壑,惜矣!”
词语分解
- 馁的解释 馁 (餒) ě 饥饿:冻馁。 没有勇气:气馁。自馁。馁怯。 鱼腐烂:“鱼馁而肉败”。 笔画数:; 部首:饣; 笔顺编号:
- 弃的解释 弃 ì 舍去,扔掉:抛弃。遗弃。弃权。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弃世(超出世俗或指去世)。弃养(父母死亡的婉辞)。弃置不顾。弃瑕录用。 取 笔画数:; 部首:廾;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馄弃”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指因意志消沉、信心丧失而自我放弃或抛弃志向。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古籍的详细解释:
一、字义溯源与基本释义
- “馁”的本义与引申:
- 本义指饥饿(《说文解字·食部》:“馁,饥也。”)。
- 引申为丧失勇气、意志消沉、灰心丧气(《广韵·贿韵》:“馁,饥乏也,又鱼败也。” 后引申指精神上的“匮乏”与“败坏”)。 如“气馁”、“胜不骄,败不馁”。
- “弃”的本义与引申:
- 本义指抛弃、舍弃(《说文解字·廾部》:“弃,捐也。”)。
- 引申为放弃、背离。
- “馁弃”的合成义:
- 由“馁”(气馁、灰心)与“弃”(抛弃、放弃)组合而成。
- 指因内心沮丧、失去信心或勇气而主动放弃(志向、追求、原则等)。强调放弃的原因是内在的精神状态(气馁),而非外在强制。
二、古籍用例与语境释义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常与“自暴”连用或对举:
- 《孟子·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后世注解常将“自弃”与“馁弃”联系起来。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在注释《孟子》此句时提到:“自害其身者,不知礼义之为美而非毁之,虽与之言,必不见信也。自弃其身者,犹知仁义之为美,但溺于怠惰,自谓必不能行,与之有为必不能勉也。” 这里“自谓必不能行”即指因气馁(认为自己做不到)而放弃努力,体现了“馁弃”的核心含义。
- 明·吕坤《呻吟语·存心》:“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一有馁弃,则无事可为矣。” 此句清晰表明“馁弃”(气馁放弃)是导致一事无成的根源。
三、现代释义与近义词辨析
- 现代释义: 形容人因灰心失望、缺乏信心而放弃努力或抛弃理想、目标的状态或行为。
- 近义词辨析:
- 放弃: 中性词,泛指停止进行或不再坚持,原因多样(可能包括理性选择)。
- 抛弃: 强调主动丢弃、遗弃,对象可以是具体物或抽象物(如理想、责任)。
- 气馁: 侧重描述丧失信心、勇气不足的心理状态,是“馁弃”的原因。
- 自暴自弃: 程度更深,指甘心落后、不求上进,彻底放纵自己。“馁弃”可视为“自弃”的一种具体表现或诱因,常蕴含在“自暴自弃”的概念中。
“馄弃”是一个蕴含心理动因的文言词汇,特指因内心气馁、信心丧失而导致的对志向、目标或努力的主动放弃。其核心在于强调精神层面的挫败感(馁)是引发放弃行为(弃)的直接原因。
来源说明:
- 《说文解字》 (许慎 著) - 汉字字源权威典籍。
- 《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 撰) - 儒家经典权威注释,中华书局版本常见引用。
- 《呻吟语》 (吕坤 著) - 明代思想语录,是研究古代汉语词汇的重要语料。
- 《现代汉语词典》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 -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用于近义词辨析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馁弃”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需结合权威来源综合分析:
一、基本释义
-
本义
指饿死后被遗弃()。出自《隋书·儒林传论》:“或才登于下士,或馁弃于沟壑”,描述因饥饿而死于荒野、无人收殓的状态。
-
引申义
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因挫折失去信心而放弃()。例如:“面对失败不可轻易馁弃”。
二、字词解析
- 馁(něi)
本义为饥饿(如“冻馁”),后衍生出“丧失勇气”之意(如“胜不骄,败不馁”)。
- 弃(qì)
意为抛弃、放弃(如“弃权”“弃之可惜”)。
三、使用场景
- 古代文献
多用于描述饥荒、战乱等极端环境下饿殍遍野的景象()。
- 现代语境
可比喻在困境中丧失斗志,含批评意味(如“不可因一时失利而馁弃”)。
四、注意
- 权威典籍(如《隋书》《汉典》)均以“饿死委弃”为本义,引申义多见于现代工具书()。
- 使用时应结合具体语境,避免混淆本义与引申义。
别人正在浏览...
安慰不便水土步战草服常科楮幅蹙土颠頽豆腐皮斗穴独木舟多骨恶衣恶食飞船改朝换姓高鉴公车上书规迹规为号戒豪主荒幻滉滉火令艰苦卓绝蹐促记功忘失积俭金缠臂金筋金蠡凯入口似悬河连宇狑狫隶配耄皤门单墨池记褦襶子拟态暖衣起讲亲馈侵慢亲人裙帽三家分晋散精实况首悔嵩生算寿土法圩垸无襦无誉霞馆衔协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