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ok copied on silk] 寫在缣帛上的文字;用缣帛寫的文字或書籍
得雁,足有系帛書。——《漢書·李廣蘇建傳》
(1).寫在缣帛上的文字。《墨子·尚賢下》:“書之竹帛,鏤之金石,琢之槃盂,傳以遺後世子孫。”《史記·封禅書》:“ 齊 人 少翁 以鬼神方見上……乃為帛書以飯牛,詳不知,言曰此牛腹中有奇。殺視得書。” 魯迅 《三閑集·匪筆三篇》:“其實,古如 陳涉 帛書,米巫題字,近如 義和團 傳單,同善社乩筆,也都是這一流。”
(2).用缣帛寫的書信。《漢書·蘇武傳》:“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係帛書,言 武 等在某澤中。” 唐 鄭錫 《千裡思》詩:“帛書秋海斷,錦字夜機閑。”
(3).用缣帛寫的書籍。古無紙,寫書用帛或竹。如 長沙 馬王堆 漢 墓出土帛書中有《老子》、《戰國縱橫家書》等。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左手執帛書一卷,在橘林中略作逍遙。”
帛書是中國古代以絲織品為載體的書寫形式。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帛"指絲織品總稱,"書"即文字記錄,二者合稱指書寫于缣帛上的典籍文獻。其曆史可追溯至商周時期,盛行于戰國至漢晉階段,與簡牍并用構成早期文獻傳播的主要載體。如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老子》帛書,使用生絲平紋絹書寫,印證了《墨子》所載"書于竹帛"的文獻記載。
從載體形制分析,帛書可分為卷軸式與折疊式兩種形制,幅寬約48-50厘米,每行書寫17-19字,采用朱絲欄或墨線界格規範版面。材質包含素帛(白色未染)和缇帛(橘黃色)兩類,其中缇帛多用于宗教祭祀文獻,素帛則常見于日常文書。
在文獻學價值層面,帛書為研究古代文字演變提供了實物标本。如馬王堆帛書中的《戰國縱橫家書》存有284個異體字,揭示篆隸過渡時期的書寫特征。同時保存了《周易·系辭》的最早版本,較傳世文獻多出約2300字,具有重要校勘價值。
(文獻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報告)
帛書是中國古代書寫于絲織品(缣帛)上的文字或書籍,其名稱來源于材質“帛”(白色絲織品)和書寫形式“書”。以下是詳細解釋:
帛書又稱“缣書”或“素書”,指用缣帛(絲織品)作為載體的文書或書籍。古代缣帛包括絹、缯、素等絲織品,質地輕便且便于書寫,但成本較高,多用于記錄重要文獻。
帛書記錄的内容廣泛,涵蓋政治、軍事、哲學、天文、曆法等。例如:
帛書是紙張普及前的重要文獻載體,兼具曆史、文化和藝術價值。其存世實物雖少,但為研究古代社會提供了珍貴資料。
挨挨擠擠白菘蚌埠鼻管讒兇插身馳聲楚捶處舍牒雲對事恩有重報方詣風閘豐植覆杯浮生附注感刺革典各有所好供濟共同體苟偷漢椒毫管洪爐燎發狡害進啖積異絶雅柯半量鼓連星馬公帳毛毛蟲馬頭孃媺惡年成拈斷髭須疲苶魄寶破敵破琴絶弦破體字人細鬼大乳哺喪心舍拚實底淑湫酸曲唐溪貪餮通算頭會為山溫詞誤國現成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