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心理反常;喪失理智。《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哀樂而樂哀,皆喪心也。” 宋 葉適 《終論三》:“使兵猶有法,則彼之所為乃喪心失靈狂惑而求死者也。” 清 王夫之 《夕堂永日緒論外編》:“如此迷惑喪心之語,猶拔作南宮首卷,文字安得不陋?”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關于知識階級》:“一聽到新思想,一看到 俄國 的小說,更其害怕,對于較特别的思想,較新思想尤其喪心發抖。”
(2).猶言喪天良。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真生》:“一日,飲既卧, 賈 潛起,搜諸衣底。 真 覺之曰:‘子真喪心,不可處矣!’”
“喪心”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構詞法和語義演變兩個角度解析。從構詞看,“喪”為動詞性語素,本義指失去、喪失,《說文解字》釋為“亡也”;“心”指心髒器官,引申為思想、心智。《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最早見于《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哀樂而樂哀,皆喪心也”,此處指喪失正常心智狀态。
語義發展呈現雙重脈絡:其一指心理層面的失常,《現代漢語詞典》釋為“失去理智,違背常情”,如清代王夫之《讀通鑒論》載“狂疾喪心之言”;其二指向道德層面,《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注“昧良心,違背道義”,典型用例見《宋史·範如圭傳》“公不喪心病狂,奈何為此”。現代漢語中多保留第二義項,常見于“喪心病狂”等四字格中,喻指極端違背道德倫理的行為。
“喪心”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àng xīn,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或例句,可參考《左傳》《聊齋志異》等文獻()。
版權頁半腰币馬蒼秀慚懅斥女窗望粗才當鋒登歲得亡電筆定昏頂事犯軷方堙繁姿風魔九伯風散焚香膜拜冠狗黑出律黃香梅彙報隳颠火繃繃诘實汲汲皇皇金寶牌警快寂若無人眷知絶異矩矱克破駃牛鬣般臨篇裡中籠街淪化黾谷搶榆诮讓慶币清蒸宂吏搔背扒子勝邪剩義市官四通酸狖俗格通規土壩萬尼亞舅舅五佐絃心校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