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代官名。掌撰拟、记载、翻译、缮写。或由举人考授,或由特赐。《恨海》第一回:“ 王乐天 是个内阁中书,与 陈戟临 一般都未曾补缺。”参阅《清史稿·职官志一》。
内阁中书是中国明清时期中央政府的核心文职官员,主要职责是辅助内阁处理机要文书事务,具有重要的行政枢纽作用。以下从词典释义与历史职能角度详细说明:
字面释义
“内阁”指皇帝的最高幕僚决策机构,“中书”意为“中枢文书官”。该官职始设于明代,清代沿袭,属内阁直辖的低阶官员(正七品),但因其接近权力核心,实际影响力较大。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
隶属关系
清代内阁下设“中书科”,中书官员分设满、汉两类,定额共约200人,负责起草、誊录、保管诏令文书。
来源:《清史稿·职官志》《历代职官表》
文书撰拟与缮写
起草皇帝诏书(如谕旨、敕令)、誊录奏章,兼管部分档案。重要文件需经大学士审核后呈报皇帝。
来源:《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张德泽著)
翻译与文书转换
满文中书负责满汉文互译,确保满语文件与汉文版本一致,维系多民族政权的文书运转。
来源:《满汉大辞典》(安双成主编)
机密事务参与
部分中书被选入“军机处章京”,协助处理军国机要,成为晋升高级官员的重要途径(如清代名臣林则徐曾任此职)。
来源:《清实录》《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
来源:《明会典》《清会典事例》
内阁中书虽品级不高,但因掌握文书枢纽,被视为“储相之阶”。其制度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官僚体系对文书效率与信息管控的高度重视,也是研究明清中央行政运作的关键切入点。
来源:《中国古代官制讲座》(杨志玖著)
参考资料(基于权威出版物,无有效链接时标注来源):
内阁中书是清代设置的官职,主要职责为处理内阁文书事务,具体信息如下:
职责范围
内阁中书负责撰拟诏令、记载档案、翻译满汉文书及缮写重要文件。其工作内容涉及中央核心文书的起草与整理,属于内阁中的基层文职官员。
选拔与品级
晋升路径
进士通过朝考后,次优者可能被选为内阁中书,任职一定年限后可外调为地方同知、直隶州知州,或晋升至军机处章京。
历史演变
“中书”一词原指皇宫藏书或记事文书,后演变为官职名。清代沿袭明制,在内阁设中书,但雍正设立军机处后,内阁实权逐渐削弱。
文学例证
清代小说《恨海》中提及“内阁中书”一职,如人物王乐天即任此职,反映其社会地位。
以上信息综合了清代官制特点及文献记载,完整内容可参考汉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安营下寨猜贰惩忿触衣忖测打跌点钢锻炼周内队命二一添作五風器分济扶床簠簋不脩攻守公绪攻熨故年华伪互感奬杯尖巧教导员甲子尽头路戟张刊登哙息联属烈气林戈伶夔龙武军目不斜视南国匿瑕含垢愆则期朝栖地情爱棋筒七阻八挡认纳杀坏识多才广试墨私心妄念宋亭溲器夙慕漯河铁锝提携枉死愁城五箭无恶不作下联小桔灯小运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