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代官名。掌撰拟、记载、翻译、缮写。或由举人考授,或由特赐。《恨海》第一回:“ 王乐天 是个内阁中书,与 陈戟临 一般都未曾补缺。”参阅《清史稿·职官志一》。
内阁中书是清代设置的官职,主要职责为处理内阁文书事务,具体信息如下:
职责范围
内阁中书负责撰拟诏令、记载档案、翻译满汉文书及缮写重要文件。其工作内容涉及中央核心文书的起草与整理,属于内阁中的基层文职官员。
选拔与品级
晋升路径
进士通过朝考后,次优者可能被选为内阁中书,任职一定年限后可外调为地方同知、直隶州知州,或晋升至军机处章京。
历史演变
“中书”一词原指皇宫藏书或记事文书,后演变为官职名。清代沿袭明制,在内阁设中书,但雍正设立军机处后,内阁实权逐渐削弱。
文学例证
清代小说《恨海》中提及“内阁中书”一职,如人物王乐天即任此职,反映其社会地位。
以上信息综合了清代官制特点及文献记载,完整内容可参考汉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内阁中书》一词指的是古代中国的内阁官员,负责起草、批阅、管理各种奏章及文件。分散管理的文件官员被称为“中书”,他们是皇帝的幕僚,负责处理国家的政务。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官制。早在唐代,内阁官员就开始分为中书和中书令,中书令是内阁官员中的最高负责人。到了宋代,中书的职能更加明确,成为了一系列与朝廷文件撰写、审核和存档相关的官员。
《内阁中书》一词的拆分为:
内(nèi):中文拼音nèi,部首内,总笔画数5。
阁(gé):中文拼音gé,部首阜,总笔画数9。
中(zhōng):中文拼音zhōng,部首口,总笔画数4。
书(shū):中文拼音shū,部首聿,总笔画数10。
《内阁中书》的繁体字为「內閣中書」。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有一些差异。例如,「内」和「內」是同一个字,只是使用了不同的写法。而「阁」的繁体字在古代写法中为「閣」,而「书」的繁体字在古代写法中为「書」。
例句:内阁中书批阅了一份重要的奏章。
组词:内阁、中书令、内阁学士。
近义词:内阁侍郎、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
反义词:内监。
挨耐捱三顶五百凤饱觑便装闭禁补葺参稽长虫沉重寡言粗衣恶食代位继承淡冶翻截肺渴風槎丰年稔岁愤愠孚甲公班古都国史汉语大字典怀清台花柳人家洄沿湫隘交过浇俗家器金祗急装跼蹙爵韠孔方兄括约肌枯株朽木懒人菜劳劳穣穣历级离京灵丹挠挫能者多劳攀今擥古抛数疲匮寝滞审覈市道腾书亭馆啼泣同胞共气吞咀网住万纽于五絃小姨儿袭故蹈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