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米的意思、南米的详细解释
南米的解释
南方各省漕粮的总名,旧时的一种实物税。自南方征得粮米,经漕运至京师等地,供官军食用。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彼既以南米供给驻防,亦知民志不怡,而不得不藉美名以媚悦之。”参见“ 南漕 ”。
词语分解
- 南的解释 南 á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南北。南方。南面。南国(指中国南部)。南陲(南部边疆)。南极。南半球。 姓。 北 南 ā 〔南无( 北?)〕佛教用语,意思是合掌稽首,表示对佛尊
- 米的解释 米 ǐ 谷类或其他植物的子实去了皮的名称:小米。大米。稻米。米珠薪桂(米像珍珠;柴像桂木,形容物价昂贵,生活困难)。 国际长度单位(旧称“公尺”“米突”),一米等于三市尺。 姓。 笔画数:; 部首:
专业解析
南米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中国历史上由江南地区(如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征收并通过漕运运往北方的税粮。这一概念在古代赋税和漕运制度中占据重要地位。
-
字面与核心释义:
- 南:指地理方位上的南方,特指长江中下游及以南的富庶产粮区。
- 米:指稻米,是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 合义:字面即“南方的米”。在特定语境下,尤其在国家财政和漕运体系中,它特指作为赋税形式征收的南方稻米,这些稻米主要用于供应京师(北方政治中心)的皇室、官僚、军队以及部分赈灾所需。其性质等同于“漕粮”。
-
历史背景与制度内涵:
- 南米的概念与漕运制度紧密相连。自隋唐大运河开通后,将南方粮食北运成为维系北方政治中心经济命脉的关键举措。明清时期,漕运制度高度成熟,南米成为漕粮的主体来源。
- 它代表了一种实物税形式。南方省份(特别是江苏、浙江、江西、湖广等)需按定额向中央政府缴纳稻米,而非银钱或其他物品。
- 征收和运输南米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地方征收、仓储、运河运输、河道维护等多个环节,是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相关记载可见于《明史·食货志》、《清史稿·食货志》等官方史书。
-
现代认知与使用:
- 在现代汉语日常使用中,“南米”一词已非常罕见。其历史含义主要出现在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财政史、漕运史或阅读相关历史文献时。
- 当在现代语境中遇到时,它通常仅按字面理解为“南方出产的米”,但其承载的特定历史内涵(漕粮、税粮)已基本消失。
“南米”在汉语词典释义中,不仅指地理上南方出产的稻米,更是一个具有深刻历史制度内涵的专有名词,特指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作为赋税由南方征收并通过漕运北运的稻米(漕粮)。其意义根植于中国历史上的漕运制度和实物赋税体系。
网络扩展解释
“南米”是旧时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定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1.基本定义
南米指南方各省漕粮的总称,属于古代实物税的一种形式。具体指从南方地区征收的粮食(主要为米),通过漕运系统运输至京师(如北京)或其他重要地区,供官军、朝廷等使用。
2.历史背景与用途
- 征收方式:作为实物税,直接以粮食形式缴纳,而非货币。
- 运输途径:依赖漕运(水路运输),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是主要通道。
- 用途:保障京师驻军、官员及宫廷的粮食供应,具有战略意义。
3.文献与实例
章炳麟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提到,清政府通过南米供给驻防军队,侧面反映了其政治控制作用。现代语境中,该词偶见于地名或历史描述,如“河南米字形高铁”中的“米”与漕粮无直接关联,但借用了“米”字结构。
4.相关延伸
- 南漕:与“南米”关联的术语,指整个南方漕粮的征收、运输体系。
- 废止时间:随着清末漕运制度衰落和货币税普及,南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地区案例,可参考历史税制或漕运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暗换贝齿北陵砭顽砭灼兵暴不祧蚩尾创世主带刺大穷抖空竹断服二尊風文柺杖官腔鼓臂谷蟊郭沫若怀甎秽廉恢疎见面荆璧进级尽量金卯及事九涂康宁克辰恐赫乐神明辨是非明角灯牧厂南北郊弄白马益钱轻险攘头上圣山杨少奶唦哑赊荷时辰钟石库门施命发号石竈束车疏治索粉调三斡四条森剔庄货土寇惟度文鞇小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