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補綴過的被子。 宋 蘇轍 《上元雪》詩:“衲被蒙頭真老病,紗籠照佛本無心。” 宋 薛季宣 《二同舍賦鄂城篇》:“歸歟衲被蓋頭卧,何妨沸鼎遊如魚。”
(2). 宋 楊億 寫作時,喜以紙片摘錄故事,而後綴緝成文,謂之“衲被”。 宋 無名氏 《西軒客談》:“ 宋 楊大年 為文用故事,使子姪檢讨出處,用片紙録之,文成而後綴拾,人謂之衲被。”參閱 宋 俞文豹 《吹劍三錄》。
“衲被”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經過多次縫補的舊被子,常見于宋代詩文。例如:
宋代文人楊億(字大年)創作時習慣将典故摘錄于紙片,再拼綴成文,時人戲稱其文為“衲被”。這一說法源于:
語義關聯:兩重含義均與“縫補拼綴”相關,前者指實物被子的修補,後者喻指文章對典故的拼合。該詞既反映古代文人生活風貌,也體現宋代文壇用典風氣。
《衲被》是一個漢字詞語,它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衤」和「被」。它的義項是指僧人穿的袈裟。
《衲被》的部首是「衤」,它的筆畫數為5畫;「被」的部首是「衣」,它的筆畫數為10畫。
《衲被》這個詞來源于佛教。在佛教的修行中,僧人會穿上一種特殊的長袍,這就是袈裟,又稱為「衲被」。
《衲被》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衲被」,沒有任何變化。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衲被」的字形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是整體的意思和拼寫沒有變化。
1. 他坐在地上,身上披着一件灰色的衲被。
2. 教堂的牧師換上了一件純白色的衲被。
3. 這座寺廟裡的所有和尚都穿着一身素色的衲被。
衲衣、衲帽、被服、被褥、被罩、被子等。
袍子、袈裟、法衣、僧袍。
喪服、便服、普通衣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