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补缀过的被子。 宋 苏辙 《上元雪》诗:“衲被蒙头真老病,纱笼照佛本无心。” 宋 薛季宣 《二同舍赋鄂城篇》:“归歟衲被盖头卧,何妨沸鼎游如鱼。”
(2). 宋 杨亿 写作时,喜以纸片摘录故事,而后缀缉成文,谓之“衲被”。 宋 无名氏 《西轩客谈》:“ 宋 杨大年 为文用故事,使子姪检讨出处,用片纸録之,文成而后缀拾,人谓之衲被。”参阅 宋 俞文豹 《吹剑三录》。
“衲被”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经过多次缝补的旧被子,常见于宋代诗文。例如:
宋代文人杨亿(字大年)创作时习惯将典故摘录于纸片,再拼缀成文,时人戏称其文为“衲被”。这一说法源于:
语义关联:两重含义均与“缝补拼缀”相关,前者指实物被子的修补,后者喻指文章对典故的拼合。该词既反映古代文人生活风貌,也体现宋代文坛用典风气。
《衲被》是一个汉字词语,它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衤」和「被」。它的义项是指僧人穿的袈裟。
《衲被》的部首是「衤」,它的笔画数为5画;「被」的部首是「衣」,它的笔画数为10画。
《衲被》这个词来源于佛教。在佛教的修行中,僧人会穿上一种特殊的长袍,这就是袈裟,又称为「衲被」。
《衲被》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衲被」,没有任何变化。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衲被」的字形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是整体的意思和拼写没有变化。
1. 他坐在地上,身上披着一件灰色的衲被。
2. 教堂的牧师换上了一件纯白色的衲被。
3. 这座寺庙里的所有和尚都穿着一身素色的衲被。
衲衣、衲帽、被服、被褥、被罩、被子等。
袍子、袈裟、法衣、僧袍。
丧服、便服、普通衣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