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出拜見。《漢書·韓延壽傳》:“今旦明府早駕,久駐未出,騎吏父來自府門,不敢入。騎吏聞之,趨走出謁,適會明府登車。”《南齊書·劉悛傳》:“ 蠻王 田僮 在山中,年垂百餘歲, 南譙王 義宣 為 荊州 , 僮 出謁,至是又出謁 悛 。”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八:“ 韓參政 億 、 李參政 若谷 ,未第時皆貧,同赴試京師,共有一席一氊,乃割分之。每出謁,更為僕。”
“出谒”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出谒(拼音:chū yè)指外出拜見,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人物外出拜訪他人的行為。
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獲取更系統的釋義。
“出谒”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拜訪或參觀。當我們想去拜訪某人或參觀某個地方時,就可以使用這個詞。
出谒這個詞的部首是“讠”,它的拆分部首是“讠”和“豕”,筆畫是9畫。
出谒這個詞起源于古代禮儀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繁體字中,出谒的寫法是“出謁”,也有相同的意思。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書寫規則,出谒的寫法是稍微有些不同的。它的古漢字寫法是“出謁”。
1. 我明天要去出谒一位重要客戶,希望能夠加強合作關系。
2. 她出谒了她在國外的親戚,體驗了異國風情。
組詞:出訪、谒見、出席
近義詞:訪問、探望、參觀
反義詞:收訪、回避、避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