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心膽俱裂 ”。
“心膽俱碎”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xīn dǎn jù suì,以下是詳細解釋:
形容因極度恐懼或悲憤而導緻心神崩潰的狀态,與“心膽俱裂”同義。通常用于描述受到極大驚吓或情感沖擊後的反應。
該成語通過誇張的比喻(心和膽都破碎),強調情感沖擊的劇烈程度。常見于文學作品中渲染緊張、悲壯的氛圍,如《隋唐演義》描述隋炀帝遇刺時的反應。
如需更詳細出處或例句,可參考《東周列國志》《隋唐演義》等文獻原文。
《心膽俱碎》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内心和膽量都崩潰恐懼至極。它通常用來形容人在面對極其恐怖或驚險的情況時的心理狀态。
這個成語由三個字組成:心(xīn)、膽(dǎn)和俱(jù)碎(suì)。
它們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如下:
根據古籍記載,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元朝王重陽的《青瓊記·八佾殿》中,形容主人公面對困境時的心理狀态。它在明清時期的小說和戲劇中也被廣泛使用。
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是「心膽俱碎」。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俱」字的舊寫為「倶」,讀音為jù,表示共同的意思。
以下是一個使用《心膽俱碎》成語的例句:「當我知道考試要考這麼難的内容時,我内心和膽量都心膽俱碎,感到無法應付。」
一些與《心膽俱碎》相關的詞語包括:恐懼、驚恐、驚慌失措。
與《心膽俱碎》相反或相近意義的詞語可以是:勇敢、從容、淡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