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嘉言善狀 ”。亦作“ 嘉言懿行 ”。美善的言行。 宋 曾鞏 《<新序·目錄>序》:“遠至 舜 禹 ,而次及於 周 秦 以來,古人之嘉言善行,亦往往而在也。” 宋 曾鞏 《新序·寄歐陽舍人書》:“至於通材達識,義烈節士,嘉言善狀,皆見於篇。” 元 關漢卿 《謝天香》第一折:“老夫在此為理,多有見不到處,我料賢弟必有嘉言善行教訓老夫咱。” 清 方苞 《先母行略》:“默默銜悲憂,遂成心疾,六十後患此,幾二十年,每作,晝夜語不休,然皆幼所聞古嘉言懿行及侍父母時事,無涉鄙倍者。” 冰心 《六一姊》:“她……也決不能知道這時的我,正在海外的海,山外的山的一角小樓之中,凝陰的廊上,低頭疾書,追寫十年前的她的嘉言懿行。”
“嘉言善行”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指美好的言語和善良的行為,強調言行一緻的高尚品德,常用于形容能帶來積極影響的人或事。
儒家思想中,“嘉言善行”體現了對言行一緻、道德修養的重視,如《朱子全書》強調記錄他人善舉以自省。
如需更完整出處或例句,可參考《尚書》、朱熹著作及元曲相關文獻。
《嘉言善行》是一個成語,意為言辭優美、行為正派。它指的是言談舉止和日常行為都非常優秀,符合道德規範和社會公德。
《嘉言善行》的拆分部首為言(yan)和行(xing),其中言的筆畫為丨丶、行的筆畫為彳行。
《嘉言善行》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子路》這本古書中。它強調提倡心地善良、言辭懇切、行為正派的品質,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價值觀之一。
《嘉言善行》的繁體形式為「嘉言善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嘉言善行」這個成語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隻是在字形、結構上有微小差異。
1. 他的嘉言善行使他成為衆人敬仰的榜樣。
2. 學生們應該以嘉言善行為目标來樹立正确的價值觀。
1. 嘉——指好的、美好的。
2. 善——指良好的、正派的。
3. 言——指言語、語言。
4. 行——指行為、舉止。
1. 忠言逆耳:意為忠誠的勸告常常被人們拒絕接受。
2. 言行一緻:意為言語和行為保持一緻,不做言行不符的事。
1. 惡言惡行:指言辭惡劣、行為不當。
2. 言行不一:指言語與行為不相符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