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蘇轼 《虔州八境圖》詩之八:“回峰亂嶂鬱參差,雲外高人世得知。誰向空山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詩。” 王十朋 注引 趙次公 曰:“《寰宇記》所載 上洛山 多木客,乃鬼類也,形似人,語亦似人。而 徐鉉 小説載 鄱陽 山中有木客,自言 秦 時造 阿房宮 采木者也,食木實,遂得不死,時就民間飲酒,為詩一章雲:‘酒盡君莫酤,壺傾我當發。城市多嚣塵,還山弄明月。’”後因以“木客詩”謂山居野人所吟之歌詩。 清 趙翼 《奉命出守鎮安歲杪出都》詩:“離筵忍打花奴鼓,空谷将賡木客詩。”參閱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沿襲》、 明 邝露 《赤雅》卷上。
“木客詩”是一個源自中國古典文學的詞彙,其含義與典故密切相關,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蘇轼詩句的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蘇轼《虔州八境圖》其八:“誰向空山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詩。”。詩中提到的“木客”是傳說中居于深山的特殊存在,趙次公注解《寰宇記》稱其為“鬼類”,形似人、語似人,而徐铉小說則描述其為秦代阿房宮采木者的後代,隱于山中作詩。
典故的延伸
後世以“木客詩”代指山居野人或隱士創作的詩歌,例如清代趙翼《奉命出守鎮安歲杪出都》中“空谷将赓木客詩”即化用此典。
需注意“木客”在不同文獻中的形象差異:既有《寰宇記》的“鬼類”之說,也有徐铉筆下秦代采木者的傳說,兩者共同指向與山林密切關聯的神秘色彩。
《木客詩》是一種漢字詞,表示“著名的木刻和客人的詩歌”。它将木刻和詩歌結合起來,既表達了藝術的美感,也傳遞了人與自然的情感。
《木客詩》的部首是“木”(4畫),《》(2畫),“心”(4畫),“”(12畫)。
《木客詩》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化。它起源于書法、篆刻和詩歌這些傳統藝術形式的發展。後來,它逐漸被用于描述以木刻為媒介的詩歌形式。
《木客詩》的繁體字寫法為《木客詩》。
在古時候,漢字“詩”寫作“詩”。
他創作了一首美麗的《木客詩》,将自然美和詩歌結合得恰到好處。
木刻、詩歌、客人、詩人、詩意、木藝
木刻詩、木藝詩
紙客詩(指用紙媒介的詩歌形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