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荀卿 , 荀況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荀卿 , 趙 人” 司馬貞 索隱:“名 況 。卿者,時人相尊而號為卿也……後亦謂之 孫卿子 者,避 漢宣帝 諱改也。” 清 謝墉 《<荀子>序》:“考 漢宣 名 詢 , 漢 時尚不諱嫌名……蓋‘荀’音同‘孫’,語遂移易。”
“孫卿子”是戰國時期思想家荀子的别稱,其含義及背景如下:
詞義解釋
孫卿子即荀子(名況,字卿),因漢代避漢宣帝劉詢的名諱(“荀”與“詢”音近),故改“荀”為“孫”,稱其為“孫卿子”。這一改稱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的司馬貞索隱中有明确記載。
曆史背景
漢代避諱制度嚴格,對君主名諱需采用改字、缺筆等方式避諱。荀子的姓氏“荀”與漢宣帝名“詢”音近,故改稱“孫卿”或“孫卿子”。清代學者謝墉在《荀子序》中進一步考證,指出漢代不避嫌名(音近字),但民間仍因發音習慣而逐漸改稱。
文學引用
如宋代晁公溯的詩句“吾邦孫卿子,閉門長蓬蒿”,印證了“孫卿子”作為荀子别稱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的使用。
該詞本質是荀子在漢代的避諱代稱,反映了古代禮制對語言的影響。相關文獻和詩詞均佐證了這一用法。
《孫卿子》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的意思是孫卿的真身或化身,也可指孫子。
《孫卿子》的部首是子,總共有三個筆畫。
《孫卿子》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傳說和文學作品。孫卿是《史記·魯仲連鄒忌列傳》中的人物,他是魯國的臣子,具有聰慧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後來,孫卿的形象被用來指代智慧和才華出衆的人,也被廣泛應用于文學作品中。
《孫卿子》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孫卿子」。
在古代,「孫卿子」的寫法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常采用篆書或隸書的形式書寫。
1. 他的聰明才智使得他成為真正的孫卿子。 2. 孫卿子的機智幫助他解決了許多難題。
孫卿子的相關詞彙有孫卿、孫子等。
聰明才智出衆的人、智者、智慧之人等都可以作為孫卿子的近義詞。
愚昧無知的人、傻子等可以作為孫卿子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