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幹餘骨的意思、幹餘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幹餘骨的解釋

古代傳說中的鳥名。《莊子·至樂》:“鴝掇千日為鳥,其名曰乾餘骨,乾餘骨之沫為斯彌,斯彌為食醯。”又見《列子·天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幹餘骨(亦作“幹倳骨”)是漢語古語詞彙,本義指枯槁無肉的屍骨,引申為“曆經磨難而殘留的遺骸”或“事物消亡後的痕迹”。該詞最早見于《左傳·宣公十五年》對戰争的描述,後逐漸發展為具有哲學隱喻的文學意象。

一、本義考釋

“幹”原指盾牌,後引申為幹燥、枯竭;“餘”即剩餘,“骨”指骸骨。三者結合最初形容戰亂後曝露的屍骨,後泛指自然風化或人為破壞後殘留的朽骨。《說文解字注》記載:“幹者,燥也。骨久曝則幹,餘者存其質也。”

二、引申義演變

在《莊子·至樂》篇中,“幹餘骨”被賦予形而上的含義,喻指生命消散後仍存留的形态痕迹。宋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将其引申為“道體寂滅而理猶存”的理學概念。明清小說如《聊齋志異》常用此詞描寫荒冢場景,強化其悲涼意境。

三、典故溯源

該詞最著名的出處是《淮南子·說林訓》:“戰之明日,視幹餘骨而泣之”,記載春秋時期晉楚邲之戰後,晉軍主将荀林父面對戰場殘骸發出的悲歎。此典故在唐代杜牧《阿房宮賦》“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中形成互文表達。

主要參考資料: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2. 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校訂本
  3. 上海古籍出版社《淮南子校釋》
  4. 北京大學出版社《四書章句集注》研究叢書

網絡擴展解釋

“幹餘骨”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但核心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幹餘骨”指古代傳說中的鳥名,最早見于《莊子·至樂》和《列子·天瑞》。例如:


二、詞語結構


三、争議與補充

  1. 成語解釋的争議
    部分來源(如)将其解釋為成語,意為“堅持不懈追求目标”,但此說法缺乏文獻直接支持,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傳。

  2. 讀音差異
    多數來源注音為“gàn yú gǔ”,但個别文獻(如)标注為“gān yú gǔ”。


四、總結

“幹餘骨”主要作為神話生物名稱出現,屬于冷僻詞彙,現代使用較少。若需引用,建議結合《莊子》《列子》原文或相關詩文(如明代朱升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安難百弊叢生擺撼儤筵伯利茲頂趾鬥訟鬥志昂揚獨孤渾鈍才多金紡錠飜湧富健副刊富足甘于根捉隔轍滾調海翻寒條和陸衡才亨泰化順回甘回還金石之計金星硯君子國課桌昆駼楞怔怔陵官靈羊默默無聞拏鬥牛疫盤歧洽色切怛雀環山彎殺時間深故飾器私鬥天彜推故婉拒威音五生盆憲訪險竿相就縣公涎沫校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