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responsibility]∶牽涉到責任的關系
街亭雖小,幹系甚重。——《三國演義》
你兩個好不曉事?這幹系須是俺的!——《水浒傳》
(2) [implication]∶能引起糾紛的關系
他同這個案子有幹系
亦作“ 幹繫 ”。亦作“ 幹系 ”。猶關系。謂對某事有責任牽連。 宋 蘇轼 《上蔡省主論放欠書》:“或未輸之贜,責於當時主典之吏;或敗折之課,均於保任幹繫之家。”《三國演義》第九五回:“ 街亭 雖小,幹系甚重。倘 街亭 有失,吾大軍皆休矣。”《兒女英雄傳》第三回:“這一路是盜賊出沒的地方,下了店不妨,那是店家的幹係,走着須要小心。”《官場現形記》第四三回:“他的意思以為着此一筆,這事便不與他相幹,無非欲脫自己的幹係。” 茅盾 《追求》:“他們所以救你,隻為的要卸脫自身的幹系。”
見“ 幹係 ”。
"幹系"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名詞,主要表示責任、關聯或牽連,常用于指某人對某事負有責任或與某事有不可推脫的聯繫。其核心含義圍繞着"需要承擔的責任或後果"展開。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個人或事物與某事件、結果之間的責任關聯或牽連。當某人或某事與特定後果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繫時,即需承擔相應責任。
例:"此事若失敗,你我都脫不了幹系。"(意為共同承擔責任)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幹系"由"幹"(幹預、涉及)和"系"(關聯、聯繫)組合而成,最早見于明清白話小說,強調行為與後果的綁定關系。近代逐漸演變為法律與日常用語中的責任表述。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強調對負面結果負有義務,如"撇清幹系"(擺脫責任)、"難脫幹系"(無法推責)。
常用于非主動行為導緻的關聯,如"因管理疏漏,領導難辭其幹系"。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
在法律語境中,"幹系"等同于法定責任或因果關系,見于司法文書及責任認定。
例:"經調查,該事故與操作員的失誤有直接幹系。"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1168條(共同責任條款),2021年施行。
“幹系”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和用法如下:
“幹系”指牽涉到責任的關系,也可表示能引起糾紛的關聯。例如《三國演義》中“街亭雖小,幹系甚重”,即強調責任重大;而“他同這個案子有幹系”則指與事件的牽連性。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現代擴展含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法律專業文獻。
岸獄八角蓮殘耗拆字令宸扉乘治敕使鸱吓詞餘丹青樹冬藏斷弦再續娥綠煩勞鳳翅格物光輔鼓步瑰潤鬼宿鼓妖和泰候鳥剪滅鹪鸠潔齋衿肘酒權酒滓坎肩寬饒昆崚喇夥麗法鳴悲鳴金收兵旁貫皮綷嫔侍戚貌親遊鬈笄柔善賞新深淵室祭世難食時手足說誇逃迸天畔推咎惋怅穩身五行生勝物物交換汙眼宵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