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乾餘骨的意思、乾餘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乾餘骨的解釋

古代傳說中的鳥名。《莊子·至樂》:“鴝掇千日為鳥,其名曰乾餘骨,乾餘骨之沫為斯彌,斯彌為食醯。”又見《列子·天瑞》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乾餘骨”是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傳說生物,其解釋主要源自道家典籍。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析:

  1. 基本釋義
    該詞最早見于《莊子·至樂》,其中描述了一種生物演化過程:“鸲掇(一種蟲)千日化為鳥,其名為乾餘骨”。後在《列子·天瑞》中也有類似記載,表明這是道家對生命形态轉化的哲學隱喻。

  2. 演化關聯
    根據典籍描述,乾餘骨本身具有特殊的轉化能力——其唾液可化為“斯彌”(一種小蟲),斯彌再演變為“食醯”(酒甕中的蠛蠓)。這組轉化鍊條體現了道家“萬物相生相化”的循環思想。

  3. 文學象征
    該詞在古籍中常作為哲學概念的具象化表達,用以闡釋生命形态的無盡變遷與自然規律的不可抗拒性,屬于典型的道家寓言式詞彙。

  4. 現代引申義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為“堅持不懈”的成語,這可能是基于字形中“幹”“骨”等字的意象聯想,屬于後起的衍生含義,與古籍原意有本質區别。

建議在學術研究或古籍閱讀時,優先參照《莊子》《列子》原始語境,避免與現代引申義混淆。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典網、滬江詞典等标注先秦文獻出處的專業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乾餘骨的意思

乾餘骨 (qián yú gǔ) 是一個成語,表示幹燥空曠、嚴寒凄涼的環境。它形象地描述了沒有生命氣息、荒涼寂寞的景象。

拆分部首和筆畫

乾 (qián)的部首是乙,并且它有四筆。

餘 (yú)的部首是人,并且它有七筆。

骨 (gǔ)的部首是骨,并且它有九筆。

來源和繁體

乾餘骨最早來源于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詩:“乾坤無地,莽蒼一色,亂沖穹碧暗,乳酪□寥缺。驚霜凄恻,意若鬼哭。骨肉難常卧,況乎枭與鹿。”其中“乾坤無地,莽蒼一色,亂沖穹碧暗”被簡化為乾餘骨。

乾餘骨在繁體字中寫作「乾餘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乾坤無地寫作「乹墲止土」,莽蒼一色寫作「冃蒙配中」,亂沖穹碧暗寫作「㠯充穹極闇」,乳酪寥缺寫作「㗒貝寮欠」。

例句

這座荒涼的原野上一片乾餘骨,沒有一絲生氣。

在寒冷的冬天,孤零零的樹枝上挂滿了乾餘骨一樣的冰柱。

組詞

幹枯、荒涼、凄涼、寂寞、冷寂等。

近義詞

荒蕪、蕭瑟、凄涼等。

反義詞

繁華、生機、活潑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