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洗筆硯的池子。著名書法家 漢 張芝 、 晉 王羲之 等,均有“墨池”傳說著稱後世。 唐 裴說 《懷素台歌》:“ 永州 東郭有奇怪,筆家墨池遺跡在。” 宋 曾鞏 《墨池記》:“﹝ 臨川 ﹞ 新城 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 王羲之 之墨池。”
(2).指硯。 宋 範正敏 《遯齋閑覽·墨地皮棚》:“ 王僧彥 父名 師古 ,常自呼硯為墨池。”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四:“文房四寶都拈住,謾把松煙試,墨池點得兔毫濃,拂拭錦箋一紙。” ********* 《采石矶》七:“他拿起筆來,往墨池裡掃了幾掃,就模模糊糊的寫了下去。”
(3).指習書寫字處。 唐 元稹 《酬樂天早春閑遊西湖》詩:“墨池憐嗜學,丹青羨登真。”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八:“白首何人?墨池誰子?後生是畏,前聖有言。”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玩具·高麗貢紙》:“其表文咨文俱鹵悍之甚,不足供墨池下陳矣。”
(4).制筆時,以羊青毛為最内層,以兔毫為次層,做成“墨池”(又稱“筆柱”、“承墨”),用以吸墨。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筆墨》:“以所整羊毛中截,用衣中心--名曰‘筆柱’,或曰‘墨池’、‘承墨’。復用毫青衣羊青毛外,如作柱法,使中心齊,亦使平均。”
“墨池”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書法家練習書法後清洗筆硯的水池,最著名的典故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有關。據記載,江西撫州臨川有一處窪地,傳說為王羲之洗筆硯處,因長期洗筆染黑池水而得名。宋代曾鞏在《墨池記》中專門描寫過這一遺迹,稱其“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
古代文人雅稱硯台為“墨池”,如宋代範正敏《遯齋閑覽》中提到,有人因避諱将硯台稱為“墨池”。這一用法在詩詞中常見,如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中“墨池點得兔毫濃”即指硯台。
唐代元稹詩句“墨池憐嗜學”中,“墨池”代指學習書法的場所。此意強調環境與書法練習的關系,常見于文學作品中。
在毛筆制作中,“墨池”指筆頭内層用于吸墨的結構:以羊青毛為芯,外層覆兔毫,合稱“筆柱”或“承墨”。這一專業用法多見于傳統手工藝領域。
“墨池”的文化意義遠超字面,尤其是王羲之的傳說(如“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成為勤學苦練的象征。此外,墨池在詩詞中常被用來隱喻藝術創作的精神境界,如宋代魏了翁詞中“墨池佳緻”即指書畫創作的雅趣。
墨池是指用來裝墨水的容器,通常是指書法、繪畫的工具中所用的墨水池。
墨池的部首是"土"字旁。
墨池的筆畫數為13畫。
墨池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最早的墨池由石制或陶制而成。隨着時間的推移,墨池的材質逐漸演變為青銅、木材、瓷器等。
墨池的繁體字為「墨池」。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墨池的古代寫法為「墨池」。
他小心翼翼地将畫筆蘸滿墨汁,輕輕在墨池中攪拌。
1. 墨池書香 2. 墨池滿紙 3. 墨池待書 4. 墨池墨迹
墨池的近義詞可以是「硯池」。
墨池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