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洗笔砚的池子。著名书法家 汉 张芝 、 晋 王羲之 等,均有“墨池”传说著称后世。 唐 裴说 《怀素台歌》:“ 永州 东郭有奇怪,笔家墨池遗跡在。” 宋 曾巩 《墨池记》:“﹝ 临川 ﹞ 新城 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 王羲之 之墨池。”
(2).指砚。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墨地皮棚》:“ 王僧彦 父名 师古 ,常自呼砚为墨池。”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文房四宝都拈住,谩把松烟试,墨池点得兔毫浓,拂拭锦笺一纸。” ********* 《采石矶》七:“他拿起笔来,往墨池里扫了几扫,就模模糊糊的写了下去。”
(3).指习书写字处。 唐 元稹 《酬乐天早春闲游西湖》诗:“墨池怜嗜学,丹青羡登真。”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八:“白首何人?墨池谁子?后生是畏,前圣有言。”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玩具·高丽贡纸》:“其表文咨文俱卤悍之甚,不足供墨池下陈矣。”
(4).制笔时,以羊青毛为最内层,以兔毫为次层,做成“墨池”(又称“笔柱”、“承墨”),用以吸墨。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笔墨》:“以所整羊毛中截,用衣中心--名曰‘笔柱’,或曰‘墨池’、‘承墨’。復用毫青衣羊青毛外,如作柱法,使中心齐,亦使平均。”
“墨池”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书法家练习书法后清洗笔砚的水池,最著名的典故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关。据记载,江西抚州临川有一处洼地,传说为王羲之洗笔砚处,因长期洗笔染黑池水而得名。宋代曾巩在《墨池记》中专门描写过这一遗迹,称其“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
古代文人雅称砚台为“墨池”,如宋代范正敏《遯斋闲览》中提到,有人因避讳将砚台称为“墨池”。这一用法在诗词中常见,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墨池点得兔毫浓”即指砚台。
唐代元稹诗句“墨池怜嗜学”中,“墨池”代指学习书法的场所。此意强调环境与书法练习的关系,常见于文学作品中。
在毛笔制作中,“墨池”指笔头内层用于吸墨的结构:以羊青毛为芯,外层覆兔毫,合称“笔柱”或“承墨”。这一专业用法多见于传统手工艺领域。
“墨池”的文化意义远超字面,尤其是王羲之的传说(如“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成为勤学苦练的象征。此外,墨池在诗词中常被用来隐喻艺术创作的精神境界,如宋代魏了翁词中“墨池佳致”即指书画创作的雅趣。
墨池是指用来装墨水的容器,通常是指书法、绘画的工具中所用的墨水池。
墨池的部首是"土"字旁。
墨池的笔画数为13画。
墨池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最早的墨池由石制或陶制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墨池的材质逐渐演变为青铜、木材、瓷器等。
墨池的繁体字为「墨池」。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墨池的古代写法为「墨池」。
他小心翼翼地将画笔蘸满墨汁,轻轻在墨池中搅拌。
1. 墨池书香 2. 墨池满纸 3. 墨池待书 4. 墨池墨迹
墨池的近义词可以是「砚池」。
墨池没有明确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