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心的意思、嗔心的詳細解釋
嗔心的解釋
佛教語。謂能造惡業而生苦果的忿恚之心。屬于“三毒”之一。 明 李贽 《元宵》詩:“不是齋居能養性,嗔心幾被雪風搖。” 明 梅鼎祚 《玉合記·焚修》:“師父不要駡,動了嗔心,要變白蟒哩。”參見“ 三毒 ”。
詞語分解
- 嗔的解釋 嗔 ē 怒,生氣:嗔怒。嗔喝(?)。嗔诟。嗔斥。嗔睨。 對人不滿,怪罪:嗔着。嗔怪。嗔責。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 心的解釋 心 ī 人和高等動物體内主管血液循環的器官(通稱“心髒”):心包。心律。心衰。心悸。 中央,樞紐,主要的:心腹。中心。 習慣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況,感情等:心理。心曲。心魄。心地。心扉。衷心。心曠神
網絡擴展解釋
“嗔心”是佛教術語,指因逆境或不滿産生的忿恚、怨恨之心,屬于“三毒”(貪、嗔、癡)之一,被認為是導緻惡業和苦果的核心煩惱之一。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嗔心指對不順己意的情境産生的強烈負面情緒,如憤怒、憎恨、怨怼等。佛教認為這種情緒會引發惡業,進而招緻痛苦輪回。例如,《華嚴經》提到“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強調其破壞性。
2.在佛教中的地位
- 三毒之一:與貪欲、愚癡并列,嗔心被視作最惡的煩惱,因其直接導緻身心痛苦和人際關系破裂。
- 業果關聯:嗔心會造作惡業,如口出惡言、傷害他人等,最終形成苦果。
3.表現與危害
- 對逆境反應:當遭遇批評、挫折或違背意願時,易生嗔心,表現為情緒失控或攻擊性行為。
- 身心損害:佛教典籍比喻嗔心如“心中火”,既傷害他人,也損耗自身福慧,如同慢性自殺。
4.克制方法
佛教提倡通過修習“忍辱”和慈悲心來對治嗔心,如唐代宰相婁師德以“唾面自幹”的典故展現忍辱境界。此外,保持覺察與正念,可減少情緒對行為的支配。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經典中的具體例證,可參考《長阿含經》等典籍(部分内容見、6)。
網絡擴展解釋二
嗔心(chēn xīn)這個詞指的是心中憤怒、怨恨或不滿的情緒。它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心,總共有8個筆畫。嗔心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較為繁瑣,多為“嚫”、“瞋”等。近義詞可以是憤怒、怨恨、不滿等,而反義詞可能是寬容、善良、包容等。嗔心這個詞的來源不詳,但在現代漢語中被廣泛使用,常用在描述人們内心的憤怒與不滿。例如,“他因為得到的待遇不公平,心中嗔心叢生”。希望這些信息能夠滿足你的需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