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卷;書籍。 明 張居正 《文華殿進講大寶箴應制》詩之一:“圖陳 虎觀 開緗帖,喜動龍顔促講筵。”
“缃帖”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書籍或書卷,其解釋如下:
明代張居正《文華殿進講大寶箴應制》詩中有:“圖陳虎觀開缃帖,喜動龍顔促講筵。”
此處“缃帖”指代宮廷講學所用的典籍,體現其文雅莊重的語境。
該詞多用于詩詞、古文等書面語,現代已不常見。類似表達還有“缃帙”(淺黃色書套)、“缥缃”(青白色與淺黃色書卷的合稱)等。
以上信息綜合自古典文獻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
《缃帖》是指以缃色為底的貼子或帖子。在古代,人們常常使用缃色作為文書、卷軸或者帖子的底色,因此有時也會将貼子、帖子稱為缃帖。
《缃帖》的拆分部首為穴(xué)和糸(mì),穴表示貼子的背面,糸表示縫合的線。根據這兩個部首,可以将《缃帖》拆分為穴糸兩個部分。
《缃帖》的總筆畫數為17畫。
《缃帖》一詞源于中國古代文化,最初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在繁體字中,缃帖的字形為「緗帖」。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在字形上基本保持了相似性。古時候寫《缃帖》時,依然以「缃」和「帖」的字形為基礎,隻是線條書寫方式稍有不同。
1. 這本《缃帖》是我從古籍中找到的,非常有收藏價值。
2. 他用一塊布料制作了一幅《缃帖》,美觀又精緻。
缃影(xuāng yǐng):指縫制在布或紙上的圖案。
貼紙(tiē zhǐ):指用于貼在物體上的紙張。
缯帖(zēng tiē):指繡着缯絲的帖子,通常用來指代精美的貼子。
白紙(bái zhǐ):指沒有任何文字、圖案或貼紙的純白紙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