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靡有孑遗”的略语。谓死亡殆尽。 晋 刘毅 《请移江州府于豫章表》:“自 桓玄 以来,驱蹙残毁,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对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若不曲心矜理,有所改移,则靡遗之叹,奄焉必及。”
(2).没有遗漏;毫不遗漏。 南朝 梁 丘迟 《为范卫军让梁台侍中表》:“值天地中开, 神武 再廓,麻丝是蓄,菅蒯靡遗。” 明 文徵明 《<何氏语林>叙》:“正史所列,传记所存,奇跡胜跡,渔猎靡遗。”《清史稿·选举志二》:“凡 中国 向有之经学、史学、文学、理学,无不包举靡遗。”
“靡遗”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靡有孑遗”的略语
指人或事物死亡殆尽,几乎灭绝。这一用法多见于古代文献,例如晋代刘毅在《请移江州府于豫章表》中描述战乱后的惨状时提到“逃亡去就,不避幽深……若不曲心矜理,奄焉必及”。
没有遗漏、毫不遗漏
强调全面覆盖,常用于描述事物被详尽处理或记录。例如:
其他补充:
靡遗(mí yí)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思是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或遗迹。
靡遗的部首是革(gé),拆分笔画为革(gé)+ 阝(fù)+ 一(yī)。
靡遗最早出现在《诗经·秦风·白华》中,后来也在《论语·述而》等古代经典中出现。它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的古代汉字组合而成。
靡遗的繁体字为靡遺。
在古代,靡遗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在《说文解字》中,它的写法为“䠥”。
1. 我们要努力工作,不要留下靡遗。
2. 她离开了,毫不留下任何靡遗。
靡丽、靡费、靡靡之乐、靡费无度
无迹、无踪、无影
留痕、遗迹
百岁羹背谬窆措鞭箭不慈不蕤谗诋晨衙除红蠢愚出众存守打如愿遁时方数告言根蕟工贾趹步黑古东后稷坏种蹇伛金炉鞫人考终命可怜矿灯连带烈火烹油历久哢吭笼撚陌路相逢赧怒年韶匹马一麾平决品蓝前圣诠拣三阵讪刺时分诗味水银柱蔬甲邃房天厨天聚田入铁子猥袭蚊首五行阵武翼夏礿泄风谐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