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靡遗的意思、靡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靡遗的解释

(1).“靡有孑遗”的略语。谓死亡殆尽。 晋 刘毅 《请移江州府于豫章表》:“自 桓玄 以来,驱蹙残毁,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对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若不曲心矜理,有所改移,则靡遗之叹,奄焉必及。”

(2).没有遗漏;毫不遗漏。 南朝 梁 丘迟 《为范卫军让梁台侍中表》:“值天地中开, 神武 再廓,麻丝是蓄,菅蒯靡遗。” 明 文徵明 《<何氏语林>叙》:“正史所列,传记所存,奇跡胜跡,渔猎靡遗。”《清史稿·选举志二》:“凡 中国 向有之经学、史学、文学、理学,无不包举靡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靡遗是古汉语复合词,需拆分解析其本义与引申义:

一、字义分解

  1. 靡(mǐ):
    • 否定副词,表“无”“没有”,如《诗经·大雅·云汉》“靡神不举”。
    • 动词,表“散亡”“倒下”,《说文解字》释为“披靡”之意。
  2. 遗(yí):
    • 动词,本义为“遗失”“遗留”,《说文解字》注:“遗,亡也”。
    • 名词,引申为“遗漏之物”,如《韩非子》“涂有遗簪”。

二、复合词义项

  1. 核心含义:
    • “无所遗漏”,表全面、彻底,如《宋史》“搜访靡遗”指毫无遗漏地搜寻。
    • “无剩余”,强调完全耗尽,例《尚书·大禹谟》“万世永赖,时乃功,靡有孑遗”。
  2. 语境应用:
    • 多用于描述覆盖范围(如调查、记录)或消亡状态(如灾后荒芜),如成语“靡有孑遗”形容大灾后无一物存留。

三、权威文献例证

四、现代使用场景

该词属书面语,现多见于:

  1. 学术论述中强调完整性(如“史料搜罗靡遗”);
  2. 文学修辞表彻底消亡(如“战火过后,靡有孑遗”)。

参考资料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
  3.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语文出版社)
  4. 《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

网络扩展解释

“靡遗”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1. “靡有孑遗”的略语
    指人或事物死亡殆尽,几乎灭绝。这一用法多见于古代文献,例如晋代刘毅在《请移江州府于豫章表》中描述战乱后的惨状时提到“逃亡去就,不避幽深……若不曲心矜理,奄焉必及”。

  2. 没有遗漏、毫不遗漏
    强调全面覆盖,常用于描述事物被详尽处理或记录。例如:

    • 南朝丘迟的《为范卫军让梁台侍中表》中“菅蒯靡遗”,指毫无遗漏地收集资源;
    • 现代常用搭配“巨细靡遗”,形容对大小事务均无疏漏(多见于港台地区,大陆常用“巨细无遗”)。

其他补充:

别人正在浏览...

挨宿备课边旁赪尾持领绌乏觕窥单打一盗主二晋法学丰狱珪瓒古时劾捕后生可畏会城毁泯霍奕棘端继绝扶倾决罚钧材旷夷老严艛艓麦芽糖邈若山河木厂睦睦穆宣涅而不淄泥守凭虚公子婆媳潜林牵子青坻期佺鞣料耎弱扇板设或生得式谷尸灵适身术计说不响四上宋画吴冶缩退螳螂之卫淘水啕笑微穆絃幺嚣务谢步淅零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