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碞的意思、民碞的详细解释
民碞的解释
谓民心不齐。《书·召诰》:“王不敢后,用顾畏于民碞。” 孔颖达 疏:“碞,即巖也,参差不齐之意,故为僭也。”一说谓民情险恶。 陈澔 集说:“碞,险也。”
词语分解
- 民的解释 民 í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民主。民国。民法。公民(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民(具有国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
- 碞的解释 碞 á 古同“岩”,山石高峻。 僭越,超过本分。 笔画数:; 部首:石;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民碞”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存在不同角度的解释,主要来源于《尚书·召诰》中的记载。以下是综合考据后的详细解释:
1.词义解析
- 基本构成:“民”指百姓,“碞”古同“岩”(),本义为山石高峻,引申为参差不齐或僭越(超过本分)。
- 核心争议:历代学者对“民碞”有两种解读:
- 民心不齐:孔颖达在《尚书正义》中认为,“碞”通“岩”,比喻民心如岩石般高低不平,指百姓意见纷杂、难以统一。
- 民情险恶:宋代陈澔在《礼记集说》中提出,“碞”应解作“险”,指民情险恶难测。
2.文献出处
- 出自《尚书·召诰》:“王不敢后,用顾畏于民碞。”意为君王不敢怠慢政事,因顾忌“民碞”而谨慎行事。此句反映了古代统治者对民意的重视与忧虑。
3.延伸补充
- 需注意“民碞”与“民瘼”(指人民疾苦,如)的区别,二者均涉及民生,但侧重点不同。
- 该词现代极少使用,多见于研究古典文献或历史哲学的语境中。
建议进一步查阅《尚书》注疏类典籍(如《十三经注疏》)获取更系统的训诂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二
《民碞》的意思
《民碞》(mín zīn)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人民的声音”。
拆分部首和笔画
《民碞》的部首是“石”(shí),笔画数为17画。
来源
《民碞》的意思源自于汉代魏志·王浑传中的一句话:“合浑,考袁彦语颂歌民碞。”此句中的“民碞”即指人民的声音。
繁体
《民碞》的繁体字为“人民的聲音”。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了演变,所以《民碞》在古代的写法会有所不同。例如在战国时期,可以写作“民聲”。而在秦汉时期,可能写作“民呯”。因汉字演变较为复杂,具体形态会随时代的变迁而有所调整。
例句
他们通过抗议表达了民碞。
组词
民意、民主、民权、民声、民众。
近义词
民意、民心、民愿、民情。
反义词
权威、专制、压制。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