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校的意思、幹校的詳細解釋
幹校的解釋
[school for cadres] 幹部學校。也特指“文革”中按照“五·七”指示精神建立起來的、接收幹部和知識分子勞動改造的農場,亦稱五·七幹校
關了三年牛棚,住了七年幹校。——《結婚現場會》
詳細解釋
幹部學校的簡稱。亦特指文化革命期間的“五七幹校”。 韋君宜 《憶郭小川寫詩》:“我們那個幹校因為大部分人已經調走,要和文化部在 天津 附近的 靜海縣 團泊窪 另一幹校合并。”
詞語分解
- 幹的解釋 幹 (⑧幹??乾) ā 觸犯,冒犯,沖犯:幹擾。幹涉。幹預(亦作“幹與”)。森然幹霄。 追求,求取,舊指追求職位俸祿:幹祿。幹仕。 關連,涉及:幹系。互不相幹。 盾,古代抵禦刀槍的兵器:大動幹戈。 古
- 校的解釋 校 à 學堂,專門進行教育的機構:校園。校長。 軍銜的一級,在“将”之下,“尉”之上。 古代軍隊編制單位:校尉(統帶一校的軍官)。 校 à 比較:校場。 查對、訂正:校勘。校訂。校對。 筆畫數:;
專業解析
“幹校”是“幹部學校”的簡稱,特指中國在特定曆史時期(主要是“文化大革命”期間)設立的一種特殊機構。其核心含義如下:
-
定義與性質:
“幹校”是“幹部學校”的簡稱。它并非普通的教育機構,而是特定曆史背景下(尤其是1968年至1979年間),将黨政機關幹部、高等院校教師、科研人員、文藝工作者等群體集中下放,進行勞動改造和思想教育的場所。其全稱常與“五七指示”相關聯,稱為“五七幹校”。
-
設立背景與目的:
幹校的設立源于1966年毛澤東的“五七指示”和1968年“廣大幹部下放勞動”的號召。其主要目的宣稱是:
- 改造思想:要求知識分子和幹部“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通過體力勞動改造“資産階級世界觀”,達到思想革命化。
- 精簡機構:将大量機關、學校、文化單位的人員下放,客觀上起到了精簡城市機構和人員的作用。
- 懲罰與邊緣化: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幹校也成為将所謂“有問題”的幹部、知識分子排除出權力中心和工作崗位,進行審查、批判和懲罰的一種方式。
-
主要活動:
幹校學員的主要活動包括:
- 繁重的體力勞動:開荒種地、修渠築壩、飼養牲畜等農業或基建勞動是日常主要内容。
- 政治學習與批判:進行政治理論學習,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有時伴隨政治審查和批判會。
- 軍事化管理:生活通常實行準軍事化管理,強調紀律性。
-
曆史影響與評價:
- 對個人的影響:幹校生活普遍艱苦,體力勞動繁重,物質匮乏,精神壓力巨大。對許多知識分子和幹部的身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傷害,荒廢了專業,中斷了學術和文化工作。錢鐘書先生的《幹校六記》是反映這段經曆的重要文學作品。
- 對社會的影響:它造成了人才資源的巨大浪費,阻礙了教育、科研、文化等領域的正常發展,是“文化大革命”錯誤的重要組成部分。
- 結束:隨着“文化大革命”的結束和撥亂反正的進行,各地幹校在1979年前後陸續撤銷。
“幹校”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詞彙,指代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設立的、以幹部和知識分子為主要對象,通過體力勞動和政治學習進行思想改造(及審查懲罰)的特殊機構。它反映了那個特定年代的政治運動特征,對一代知識分子的命運和國家的發展進程産生了深遠且複雜的影響。
參考來源:
-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2011). 《中國共産黨曆史》第二卷(1949-1978). 中共黨史出版社. (書中對“五七幹校”的設立背景、目的和影響有權威論述)
- 錢鐘書. (1981). 《幹校六記》.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親曆者對幹校生活的文學性記述,具有重要史料和文學價值)
-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 (編纂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 (相關卷冊會涉及“文化大革命”及幹校曆史)
- 相關曆史辭典/百科全書條目(如《中國曆史大辭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百科全書》等)對“五七幹校”或“幹部下放勞動”的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
“幹校”是“幹部學校”的簡稱,特指中國特定曆史時期(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建立的以勞動改造和思想教育為主要目的的特殊機構。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曆史背景
- 基本含義:字面意為“培養幹部的學校”,但實際功能與名稱差異顯著。它源于1966年毛澤東提出的《五七指示》,因此也被稱為“五七幹校”。
- 成立目的:名義上是讓幹部和知識分子“接受再教育”,但實質是集中安置被批判的黨政機關幹部、科研文教人員,通過體力勞動進行思想改造。
2.功能與特點
- 勞動與教育結合:學員需參與農田耕作、工廠勞動等體力活動,同時學習毛澤東思想和政治理論,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
- 選址特點:多設在農村或偏遠地區,便于與城市“資産階級環境”隔離。
- 社會評價:被部分親曆者描述為“變相勞改場所”,反映了當時對知識分子的壓制。
3.曆史影響與終結
- 時間範圍:主要存在于1966年至1976年“文革”期間,部分延續到改革開放初期。
- 争議性:作為“十年浩劫”的組成部分,幹校制度被認為是政治運動對知識界造成創傷的象征之一,1979年後逐步撤銷。
注: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學術研究(如搜狗百科、滬江詞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下班姬扇半空中邊最財赍憯急垂聽出注鹾茵大瘠訪話公室挂毂閨怨國課裹簾孤妾谹谹紅袖添香畫供黃潦會同館僵魄濟渡竭力虔心禁法積塞據亂世軍風看作曠世律行碼瑙髦峤冥憃民惟邦本暖匣攀髯貧空青珪磬襄秋雨曲獻乳保掃殿商域深度十分惺惺使九分視民如傷世相獸迒鳥迹書空咄咄説鼓書書寫筆四酎脫屍文禽文帥蕭槮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