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校的意思、幹校的詳細解釋
幹校的解釋
[school for cadres] 幹部學校。也特指“文革”中按照“五·七”指示精神建立起來的、接收幹部和知識分子勞動改造的農場,亦稱五·七幹校
關了三年牛棚,住了七年幹校。——《結婚現場會》
詳細解釋
幹部學校的簡稱。亦特指文化革命期間的“五七幹校”。 韋君宜 《憶郭小川寫詩》:“我們那個幹校因為大部分人已經調走,要和文化部在 天津 附近的 靜海縣 團泊窪 另一幹校合并。”
詞語分解
- 幹的解釋 幹 (⑧幹??乾) ā 觸犯,冒犯,沖犯:幹擾。幹涉。幹預(亦作“幹與”)。森然幹霄。 追求,求取,舊指追求職位俸祿:幹祿。幹仕。 關連,涉及:幹系。互不相幹。 盾,古代抵禦刀槍的兵器:大動幹戈。 古
- 校的解釋 校 à 學堂,專門進行教育的機構:校園。校長。 軍銜的一級,在“将”之下,“尉”之上。 古代軍隊編制單位:校尉(統帶一校的軍官)。 校 à 比較:校場。 查對、訂正:校勘。校訂。校對。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幹校”是“幹部學校”的簡稱,特指中國特定曆史時期(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建立的以勞動改造和思想教育為主要目的的特殊機構。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曆史背景
- 基本含義:字面意為“培養幹部的學校”,但實際功能與名稱差異顯著。它源于1966年毛澤東提出的《五七指示》,因此也被稱為“五七幹校”。
- 成立目的:名義上是讓幹部和知識分子“接受再教育”,但實質是集中安置被批判的黨政機關幹部、科研文教人員,通過體力勞動進行思想改造。
2.功能與特點
- 勞動與教育結合:學員需參與農田耕作、工廠勞動等體力活動,同時學習毛澤東思想和政治理論,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
- 選址特點:多設在農村或偏遠地區,便于與城市“資産階級環境”隔離。
- 社會評價:被部分親曆者描述為“變相勞改場所”,反映了當時對知識分子的壓制。
3.曆史影響與終結
- 時間範圍:主要存在于1966年至1976年“文革”期間,部分延續到改革開放初期。
- 争議性:作為“十年浩劫”的組成部分,幹校制度被認為是政治運動對知識界造成創傷的象征之一,1979年後逐步撤銷。
注: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學術研究(如搜狗百科、滬江詞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什麼是《幹校》?
《幹校》是指"勞動教養所",是中國舊時社會對非法犯罪分子進行處罰和改造的一種方式。
拆分部首和筆畫
《幹校》的部首是"幹"(幹字的部首是"幹",單獨使用時讀音為"gān"),總筆畫數為3。
來源和繁體
《幹校》一詞來源于舊中國的刑罰制度,是對犯罪分子進行強制勞動和教育的場所。在繁體字中,《幹校》可以寫作"幹校"。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一些字形發生了變化。而"幹校"這個詞在古漢字中的寫法為"幹校"。這種寫法是古代書法中的一種形式。
例句
1. 他因犯罪被送進了幹校。
2.《幹校記事》描寫了一個犯罪分子在幹校中的改造過程。
組詞
勞改、勞教、勞動改造、改造犯、教化、犯人等。
近義詞
勞教所、教養院。
反義詞
自由、自主、寬容。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