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避席。離開座位,以示恭敬。《禮記·樂記》:“ 賓牟賈 起,免席而請。” 孔穎達 疏:“免席,謂避席也。”《孔子家語·五刑》:“ 冉有 跪然免席曰:‘言則美矣, 求 未之聞。’”
“免席”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特定的文化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離開座位以示恭敬的行為,常見于古代禮儀場合。其核心意義與“避席”相近,均表達對他人的尊重。
動作含義
“免席”字面由“免”(去除、離開)和“席”(座位)組成,指從座位上起身,脫離原有位置。這種行為多用于臣子對君主、學生對師長等場合,通過離座表達謙卑與敬意。
文獻例證
與“避席”的關聯
部分文獻(如)提到“免席”有“不需特殊禮遇”的含義,但更主流的解釋仍以“離座表敬”為主。這種差異可能源于不同語境下的引申義,需結合具體文獻分析。
多用于形容古代禮儀場合,如君臣對話、學術讨論等需突顯尊卑關系的場景,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曆史或文學作品中仍可見到。
免席是一個漢字詞語,其中的“免”指免除或豁免,“席”指座位。因此,免席的意思是豁免某人或某個職位所應占有的座位。
拆分部首和筆畫:
1. “免”是一個獨體字,部首為“兒”,總筆畫數為4。
2. “席”的部首為“巾”,總筆畫數為10。
來源:
免席最早出現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用來形容在宴會上或會議上,某個人不需要坐到被安排的位置上,而是可以隨意選擇座位,即豁免了座位安排。
繁體:
繁體字“免席”保留了原本的形态,沒有發生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盡管字形有些許差别,但其基本結構仍然保持相同。具體的寫法會根據曆史時期和書法風格的變遷而有所不同。
例句:
1. 請你免席,我來坐這個位置。
2. 總統的妻子享有免席的特權。
組詞:
1. 免職:豁免某人的職務。
2. 授席:給某人安排座位。
3. 空席:沒有被占用的座位。
近義詞:
豁免、不必、可以不。
反義詞:
應席、須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