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nceforth;from now on] 日後,今後
後日當甚貧。——清· 林覺民《與妻書》
(1).日後;今後。《書·盤庚上》:“自今至于後日,各恭爾事。” 唐 韓愈 《李花贈張十一署》詩:“祇今四十已如此,後日更老誰論哉。” 魯迅 《書信集·緻江紹原》:“我想,倘譯起來,可以先在一種月刊上陸續發表,而留住版權,以為後日計。”
(2).明天的明天。《水浒傳》第二四回:“當晚回復了 ********* 的話,約定後日準來。” 清 顧炎武 《與王弘撰六劄》之五:“弟明日拟于午後出門,如天晚,則俟後日。”《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過了一七,葬了母親,便要去幹這大事。今 * 母親死了第四天了,隻有明日後日兩天。”
後日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釋義與用法:
指當前日期的兩天之後,即“明天的明天”。該釋義源于古代漢語對時間序列的劃分(明日後為“後日”),至今仍是現代漢語最常用的含義。
示例:
“今日事今日畢,後日自有後日計。”——強調時間規劃的重要性。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在文學語境中可泛指未來的某一時段,含抽象時間概念。
示例:
“後日之事,誰能預料?”——表達對未來的不确定性。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閩南語中“後日”(āu-ji̍t)可指“以後的日子”,涵蓋時間範圍更廣。
來源:福建方言研究數據庫《閩南方言常用詞詞典》
古代時間觀中,“後日”與“前日”“今日”構成連續體,體現線性時間哲學。如《朱子語類》雲:“前日之因,後日之果”,強調因果關聯。
來源: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CCL)語料庫
綜上,“後日”以具體時間定位為核心,兼具文學抽象性與地域文化特征,其用法折射漢語時間表達的精确性與哲學性。
“後日”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未來、今後
指從當前時間點之後的日子,常用于表達對未來的規劃或預期。
例句:
明日的次日(即“後天”)
表示具體的時間概念,指今天的下下一天。
例句: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參考、2、5等來源。
本息标書冰蟾賓雀不系茶飯吃個虱子留隻腳傳頌丹志大憂砥節诋訿飛行記錄儀豐化馮夷負辱該切幹吏膏炬顧姑黃蒿嘩衆取寵貨郎擔驕兵之計頰適近郛禁久錦攬兒吉土決潰枯骸黎弓謬妄蜜杏秘隱摩頂至踵莫胡盧囊中術娘姨辇腳判割品紅評綠乾妹子遣員切忌怯聲怯氣岐薛曲辯驅略詩谛噬食蜀姜挽送違敵弦晦鮮秾笑妍信從心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