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nceforth;from now on] 日後,今後
後日當甚貧。——清· 林覺民《與妻書》
(1).日後;今後。《書·盤庚上》:“自今至于後日,各恭爾事。” 唐 韓愈 《李花贈張十一署》詩:“祇今四十已如此,後日更老誰論哉。” 魯迅 《書信集·緻江紹原》:“我想,倘譯起來,可以先在一種月刊上陸續發表,而留住版權,以為後日計。”
(2).明天的明天。《水浒傳》第二四回:“當晚回復了 ********* 的話,約定後日準來。” 清 顧炎武 《與王弘撰六劄》之五:“弟明日拟于午後出門,如天晚,則俟後日。”《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過了一七,葬了母親,便要去幹這大事。今 * 母親死了第四天了,隻有明日後日兩天。”
“後日”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未來、今後
指從當前時間點之後的日子,常用于表達對未來的規劃或預期。
例句:
明日的次日(即“後天”)
表示具體的時間概念,指今天的下下一天。
例句: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參考、2、5等來源。
《後日》這個詞是指“明天的明天”,即指後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使用後日來代替“後天”,以表示某個事件或行動将在明天之後的那一天發生。
《後日》由“口”和“日”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口”是聲部,表示嘴巴的意思;“日”是指太陽、時間的意思。根據漢字書寫規則,我們可以得知後日的總筆畫數為6畫。
《後日》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漢語,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這個詞彙在中國的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在書面和口頭語中都常見。
後日的繁體字為「後日」,與簡體字形式相比,繁體字的書寫結構更加複雜,筆劃也相對繁多。
在古代,由于文字的演變和變化,漢字的寫法也存在一定差異。對于後日而言,古時候的寫法為「後日」,與現代的繁體字相同。
1. 明天要開會,而後日又有重要的客戶拜訪。
2. 我們計劃在後日一起去郊遊。
後日改天、後日閑情、後日舞台、後日央視
明天的明天、明後日
前日、昨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