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來所據之地。《後漢書·荀彧傳》:“復若南征 劉表 ,委棄 兗豫 ,飢軍深入,踰越 江 沔 ,利既難要,将失本據。”
(2).依據;遵循。 郭沫若 《集外·俠情和友誼的紀念》:“我希望 楊君 要始終本據着正确的理論把自己的一生做成一篇傑作。”
“本據”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詞義溯源 “本”在《說文解字》中訓為“木下曰本”,引申指事物的根源或主體(《漢語大字典》第2版,2010);“據”在《玉篇》中解作“依仗也”,後衍生出憑證、依據之義。二字組合後,“本據”特指事物存在的根本依據或原始憑證,常見于古代哲學典籍與法律文書中。例如《朱子語類》有載:“論學當有本據,不可妄生枝節”(卷七十三)。
二、文獻用例
該詞在現代《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未單獨收錄,建議研究者參考《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第4冊第563頁的專項釋義,或查閱《故訓彙纂》(宗福邦等編)中相關訓诂條目。
“本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原據之地
指原本占據的地方或根基。例如《後漢書·荀彧傳》中的用例:“将失本據”,即指失去原有的根據地。
依據/遵循
表示以事實或證據為基礎進行判斷、推理。如郭沫若在《集外·俠情和友誼的紀念》中提到“本據着正确的理論”,強調以真實依據為出發點。
詞義結構
“本”為名詞,指事物的本源或根基;“據”為動詞,表示依據。組合後強調以事實或原有基礎為判斷标準。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或學術讨論中,例如曆史文獻分析、邏輯論證等場景,強調不偏離事實依據。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半明半暗拔心草陂官别解逞勝潨潺存心養性大辂盜跨鄧通山剟削分工風虔鳳翹改絃共人怪鳥管定管山吃山﹐管水吃水火旂翦綴賈正進階蠲滌開肆枯克老忘渾累教不改龍團鳳餅鑼槌橹人麥候邁上冕弁民居謀人蔫菸遷召齊交騎鲸客青蓮瓊室瓊琇缺圮紉縫三條九陌勝義水宮樹葉俗思堂姨挑眼鐵杵磨成針鐵衣挺穟危氣甕牖無儀鹹淡小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