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風教德化。《晉書·傅玄傳論》:“ 傅祗 名父之子,早樹風猷,崎嶇危亂之朝,匡救君臣之際,卒能保全祿位,可謂有道存焉。”《文選·任昉<為範始興作求立太宰碑表>》:“原夫存樹風猷,沒著徽烈,既絶故老之口,必資不刊之書。” 呂向 注:“猷,道……言風教道德,死當著其美業,故老既沒必資於銘記。”
2.指人的風采品格。 南朝 齊 謝朓 《奉和隨王殿下》之七:“風猷冠 淄 鄴 ,衽舄愧 唐 牧 。”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八:“異時獲賜,今日先知;瞻望風猷,常在魂夢。” 明 汪廷讷 《種玉記·榮壽》:“時人莫慢輕貧賤,玉汝于成意在天, 衞 霍 風猷豈浪傳。” 清 鄭燮 《濰縣署中與舍弟第五書》:“剖晰聖賢之精義,描摹英傑之風猷,豈一言兩語所能了事?”
“風猷”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風教德化
指通過道德教化形成的社會風氣或治國理念。例如《宋書·文帝紀》記載:“孝悌著于家邦,風猷宣于藩牧”,強調孝悌之德通過教化推廣至各地。在《晉書·傅玄傳論》中,也用“早樹風猷”形容傅祗在亂世中樹立道德典範。
風采品格
形容人的風度、氣節和德行。如南朝謝朓的詩句“風猷冠淄鄴”,贊頌某人的風采超越名士輩出的淄鄴地區;清代鄭燮則用“描摹英傑之風猷”表達對傑出人物品格的推崇。
文獻例證:
近義詞:風範、德行、氣度。
適用語境:多用于古典文獻或正式場合,描述社會教化成果或個人的高尚情操。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宋書》《晉書》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