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分土的意思、分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分土的解釋

(1).分封土地。《書·武成》:“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史記·秦本紀》:“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羣臣有能出奇計彊 秦 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後漢書·窦融傳》:“王者有分土,無分民,自適己事而已。”

(2).劃分的疆土。《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各守分土,無相侵犯。傳之後葉,克終若始。”

(3).猶分野。《後漢書·陳蕃傳》:“夫諸侯上象四七,垂燿在天,下應分土,藩屏上國。” 李賢 注:“上象四七,謂二十八宿各主諸侯之分野,故曰下應分土,言皆以輔王室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分土是古代中國政治制度中的重要概念,指君主将領土劃分授予諸侯或功臣的行為。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分土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帝王按爵位等級分配土地給諸侯,如《尚書·武成》記載“列爵惟五,分土惟三”;二指劃分地域界限,《周禮·地官》載“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體現疆域劃分标準。

在曆史實踐中,分土制度與“封建”密切相關。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置左右大監,監于萬國”,這種監國制度可視作分土的早期形态。至周代形成完備的“五等爵制”,《禮記·王制》詳述公侯伯子男的封地規格:“公侯田方百裡,伯七十裡,子男五十裡”,通過土地分配建立等級秩序。

從語源學角度分析,“分”字甲骨文作“”,象以刀剖物狀,引申為分配;“土”字甲骨文作“丄”,象土塊之形,《說文解字》釋為“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者組合凸顯土地的政治分配屬性。清代段玉裁注《說文》時強調“分土者,制其疆界也”,說明該詞兼具權力賦予與地域管轄雙重内涵。

在文化層面,分土制度衍生出“裂土分茅”的典故,《尚書·禹貢》載“厥貢惟土五色”,孔穎達疏雲“王者封五色土為社,建諸侯則各割其方色土與之”,儀式中諸侯跪受茅土,象征獲得統治權。這種以實物分配表達權力授受的儀式,成為古代政治合法性的重要表現形式。

網絡擴展解釋

“分土”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涵蓋以下内容:

一、核心含義

  1. 分封土地
    指古代帝王将土地劃分給諸侯或功臣,作為封賞和管理的方式。例如《書·武成》記載“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即按爵位等級分配土地。周代分封制中,諸侯需對天子盡義務,同時享有封地的治理權。

  2. 劃分的疆土
    表示地理或政治上的領土劃分。如《三國志·吳志·吳主傳》提到“各守分土,無相侵犯”,強調不同政權間的領土界限。

  3. 分野(天文與地理對應)
    古代星象學中,将星宿與地域對應,稱為“分土”。《後漢書·陳蕃傳》記載“諸侯上象四七(二十八宿),下應分土”,通過星象劃分地域歸屬。


二、引申含義

作為成語,“分土”可比喻因争奪利益導緻分裂或混亂。例如典故中兩位王子争奪王位而分割國土,最終引發國家動蕩。


三、應用示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後漢書》《三國志》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

别人正在浏覽...

矮奴按章邦誣胞裹鼻目撥镫法昌華車工臣位吃辣面舛和攢眉搗氣滌綸對床風雨對耦發貯肺葉革故鼎新狗頭上生角鬼寰歸一浩煩混一霍地解券季路一言燼骨獍枭進課酒肉朋友枯冢練操靈蹤龍門寺内輔丕時清零趨扈渠犂群厲桑乾商官善能申破食時視掌收兵頌瑟遂惔隨溜兒慆淫提神替續器晚田襪頭袴危途窩窩頭峽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