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蟬的别名。《詩·大雅·蕩》“如蜩如螗” 唐 孔穎達 疏:“《釋蟲》雲:蜩蜋、蜩螗。 舍人 曰:皆蟬也。方語不同,三輔以西為蜩梁, 宋 以東為蜩。”
“蜩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蜩梁”指蟬的别名。其中“蜩”是蟬的古稱,“梁”在此處并非指橋梁或房梁,而是方言中對蟬的特定稱呼。
方言背景
根據唐代孔穎達對《詩經·大雅·蕩》的注釋,古代方言存在差異:
總結來看,“蜩梁”是古代特定地區對蟬的方言稱呼,需結合文獻和語言演變背景理解其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詩經》注疏或方言研究資料。
《蜩梁》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用來形容蟬和螗,即蜩(tiáo)是指螗,梁(liáng)是指蟬。它們是同一個音,所以在古代常常合寫為“蜩梁”。這個詞是用來形容蟬鳴聲的,形容蟬在樹梁上鳴叫的聲音。
根據《康熙字典》,将蜩梁拆分為兩個部首:蜩的部首是蟲,梁的部首是木。它們的分别的筆畫數分别為11畫和13畫。
蜩梁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楚辭》中的《九思·蜩》一章,其中提到了“彼蜩與梁,豈佞之蟬”這句詩。因此,蜩梁一詞成為了蟬的代稱。在繁體字中,“蜩梁”也是一樣的寫法,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而對于“蜩梁”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是“蟲梁”,其中“蟲”是蜩的最早的寫法,表示蟲類的意思。“梁”則表示橫梁之類的木材。在發展和演變過程中,這個詞逐漸變成了現代字形的“蜩梁”。
1. 夏日蜩梁聲,讓人倍感清涼宜人。
2. 大自然的蜿蜒小路上,蜩梁的叫聲回蕩在空曠的山谷裡。
組詞:蜩鳴、梁上、蟬聲。
近義詞:蟲鳴。
反義詞:寂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