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年時期。 清 方文 《從黃俞邰借<宋遺民錄>感舊》詩之二:“ 海鶴先生 在,髫時數問奇。”
“髫時”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iáo shí(注音:ㄊㄧㄠˊ ㄕˊ),特指幼年時期,尤其與兒童發型相關。以下是綜合解釋:
基本含義
“髫”指兒童垂下的短發(未束發時的自然發型),“時”表示時期,合起來意為“垂發的童年階段”。根據權威資料,古代用“垂髫”指代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因此“髫時”多用于文學作品中描述幼年時光。
用法與例證
關聯詞彙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年齡稱謂體系,可參考權威典籍或相關研究。
《髫時》(tiáo sh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少年時期的美好時光。
《髫時》的部首是髟(bīn)。
《髫時》共有13個筆畫。
《髫時》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見于《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退采乎髫時之娛樂,遁世幾千,終衰矣人。”
在繁體中,髫的寫法是髢。
古時候,髫的寫法不同于現代,它是由頭發(髟)和兆(兆)合為一字。兆象征兒童,所以表示少年之意。
1. 在髫時的歲月裡,我無憂無慮,享受着夏日的陽光。
2. 那些在髫時結交的朋友,至今依然是我最好的伴侶。
3. 回憶起那段髫時的時光,我感到無比幸福和懷念。
1. 髫年(tiáo nián):少年時期。
2. 髫陽(tiáo yáng):春時少年陽光般燦爛的笑容。
3. 髫兒(tiáo ér):指少年男孩。
髫時的近義詞有少年時光、少年歲月。
髫時的反義詞是成年時期、成人年華。
【别人正在浏覽】